为了保障供水水质,更多的让民众满意,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推进二次供水建设、改造、运维与管理工作的规范性。2015年,四部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镇居民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管理确保水质安全的通知》(建城〔2015〕31号),明确提出鼓励供水企业“统建统管”。
自此,供水企业更加积极的参与二次供水的建设环节,然而推进道路仍然举步维艰。
依照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文件,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二次供水设施采用市场化建设、统管化运维的模式,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样的规则下,住宅类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开发商的角色更近乎代持机构,其义务随着物权的移交、维保期到期而结束,是阶段性的。对于房产开发商来讲只要满足法定质保期内不发生质量问题即可,质保期后出现问题均可由供水企业接盘处理。
部分开发商和用户为节约成本,往往使得“红线内”的施工质量和设备品质得不到保障。因此,在存量二次供水设施集中批量移交给供水企业接管时,多地的操作模式是先行由政府推动实施达标改造,改造合格后再行移交给供水企业。改造所需资金量较大,多由地方财政和供水企业进行主要投资,其中供水企业投资部分多会通过水价调整予以解决。
在新建工程方面,供水企业仅负责施工到小区的“红线外”, 而供水企业的责任,是保障用水安全,需要对“红线内”的供水管网和设施进行管理维护,对终端用水质量负责,因此,无论从保障安全和便于管理和节省成本的角度,由供水企业统一建设或者在建设环节进行一定的质量把控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做法。
然而,依照《城市供水条例》以及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文件,应满足自愿委托原则,所有具备资质的企业均可参与建设。也就是说,供水企业没有权力直接指定小区“红线内”施工商和设备供应商。
在这种“责任”与“权利”不对等的窘境中,有的供水企业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对建设和采购环节进行了过度干涉,或为完成上级政策要求而忽略了市场规则等, 不自觉地使自身深深陷入垄断风险,在矛盾中进退两难。同时在部分垄断案件中,可以看到水价倒挂经常被供水企业作为申辩的理由,虽然这有“甩锅”的嫌疑,不能够成为供水企业合法垄断的客观理由,但不可否认的是水价倒挂给供水企业带来的压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少部分供水企业铤而走险。
供水企业如何避免?需要内外兼修
目前正在修订中的《城市供水条例》(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强调城市供水的社会公益属性。与此同时,“国办函[2020]129号文”、《 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及《城镇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基本框定了供水企业的运行边界,合规经营应成为供水企业考虑的首选事项。
在企业反垄断相关工作中,对内首先应自查垄断风险,规范相关文件,梳理识别垄断相关法律文件中的风险点,例如,供水企业与用户、开发商的合同里一定要写清双方的责任权利,特别是给予用户、开发商的选择权,如果采取自建的方式也必须通过验收标准等。
其次,供水企业需要与政府、用户、开发商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供水企业可通过多样化的时机和场合(比如大客户联谊会、房产商监督会等)与关联方增强互动,并请关联方多提建议。一是加强与政府各个部门(发改、住建、水务、工商、物价等)的沟通,使其全面了解供水公共服务的行业特点。二是用户层面,从报装到工程结束各个环节,都需保持良好沟通,给用户塑造良好的体验和感知。三是开发商层面,需注重日常关系的维护,有业内人士建议,可建立水司高层与开发商互访沟通机制,达成谅解与共识。通过洽谈沟通,使开发商感到选择水司进行统一设计建设管理的优势与必要性。
更重要的是,供水企业应当自强不息,勇于迎接市场化竞争。供水企业需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寻找创新和变革的突破口,借助市场的力量促使企业自觉地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竞争力。
目前供水领域的商业模式较为单一,供水业务是基础业务,但不能局限于此,要在主业外开辟出合适的新业务实现发展。供水企业的业务面变宽了,有利于供水企业参与到良性的市场竞争当中,从而进一步避免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事件的发生。
E20供水研究中心高级行业分析师陈娅对此表示,单靠供水企业自己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从内发力以外,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与社会氛围也十分重要,其中政府角色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如出台有关政策文件理清各方权责,良性引导二次供水设备准入门槛等。无论是政府、供水企业还是用户,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城市供水的安全、可靠,各方的可发力点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在“2019(第四届)供水高峰论坛”上就曾说过,“供水的未来,必须是将改革和创新进行到底”。北控水务技术委员会委员、北控水务中部区运营总经理兼(总工)孙晓航也曾表示,政府认为供水公司是大国企,而供水公司觉得政府让自己承担了太多不该承担的责任。长此以往,供水公司会给政府形成一个“只会做单一的供水服务”的印象。所以供水公司要形成自己的生态链,通过平时的服务让政府信任,然后开拓新的领域和利润增长点,同时深化自己的服务,将市场化运作起来,并做好差异化服务。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