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蓝皮书68期:E20聚焦:“去产能”高压下钢铁行业如何突围困境 实现绿色转型

时间:2017-08-03 10:54

来源:中国大气网

作者:夏天明

评论(

三、钢铁行业绿色发展建议

邯郸钢铁行业正面临着 “去产能”和环境质量要求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在困境中突围,地方政府需要找到一条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通道,助力钢铁行业实现绿色转型。

1. 转变思维,要在生态文明战略、两山论下寻找绿色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应以生态文明战略为指导思想,,以”两山论“为发展思路,以“环保倒逼“为契机,通过分散到集约、单循环到多循环、产业链全过程系统优化、技术的迭代创新,推进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率融合的工业转型升级,实现能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低、生产效益好的绿色新型钢铁工业。同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投融资模式升级、第三方运营、模式跨区域复制等方式,推动工业环保服务的系统化、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孵化培育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型战略产业,方能实现钢铁行业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2. 要调动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力量

政府需要充分调动、借用专业智库的力量,形成一套以环保为主要抓手、以空气环境质量改善为最终目的,科学的、精准的、可量化、可操作的管理工具对钢铁企业进行精准分类管理,实现压减产能目标任务的差异化对待,综合的利用行政、法律、环保倒逼、市场等手段精准有序的“去产能”,实现钢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保障。同时建设工业产业绿色化发展信息化数据中心,促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技术构建“产业绿色发展象限评估智能管理平台”,接驳政务平台,打通各部门间信息壁垒,提高政府各部门的管理、监管效率。

这套工具不但是政府的精准管理抓手,同时更是钢铁企业的体检表,当政府的管理思维开始转变,钢铁企业也应及时的顺势而动,钢铁企业同样需要这套精准的评价管理工具来明确自身短板、把握政策导向、做出正确企业决策的目的,使钢铁企业不再随着层出不穷的环境政策而迷茫纠结,坚定企业的发展方向。

3. 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府与民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与企业的利润收益一直存在矛盾。企业是逐利的,尤其是钢铁行业作为国家和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其经济贡献不可否认,这类重资产工业均需要形成规模效应才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够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在钢铁以往的观念中,环保历来是成本中心。

但随着去产能与限停产工作的推进,结合以环保为主要抓手的大数据管理体系的构建,以环境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第三方专业运营团队将会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一方面钢铁企业由于采用专业化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另一方面政府执法部门由于监管对象集中可控而降低了执法成本;环保不但会改变原来成本中心的定位,而且能够解决钢铁企业由于连年去产能与区域性限停产政策导致的成本升高、订单流失的潜在风险。

4. 走出去

“一带一路”对我国钢铁“走出去”的机遇主要表现在资源开发、优势产业转移、钢材贸易争端解决、技术和装备输出等方面。“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铁矿资源十分丰富,但铁矿作为大宗商品,对交通运输条件要求高,一些国家现有交通条件不能满足运输需求,导致铁矿开发缓慢。

“一带一路”明确指出要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这将对开发这些国家的铁矿资源带来机遇;从优势产业转移方面来看,“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钢铁生产成本较高、规模较小,而且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落后,“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必然带动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会带来大量钢铁需求。钢材、水泥、玻璃等在国内已属产能过剩行业,但却是“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改善基础设施的刚性需要,因此可以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利用当地巨大市场需求,将国内过剩产能转移到海外去,把已经固化产能变成新的投资。

结语

再好的管理体系,没有监管的约束就如同空中楼阁,不着实地。为期一年的大范围拉网式环保督导,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样的行动虽然可以有效的发现问题,掌握第一手数据,但是缺点在于无法持续、常态化实施。如何保证监管的常态化、有效性,是管理体系发挥效力的基础,要从改变企业经营者的思想观念与经营方式入手,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助力钢铁产业发展的绿色化转型升级,完成“变道超车”。

 


12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