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涝作为一种“城市病”,近年在我国爆发的尤为严重,因此一些城市积极开展了治理内涝的工作,但又值汛期,治理工作似乎未见显著疗效成效。究竟应该如何根治内涝这一“城市病”,并解决汛期雨水带来的径流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似乎还需要一剂良方,慢慢调理。
“末端治理”是否是隔靴搔痒?
去年的汛期结束后,北京就开始了改建下沉式立交桥的工作,修建地下蓄水池,通过“削峰”抵御瞬间强降雨。广州治理内涝的手段更为“强硬”,预计投资约250亿元,建设深层隧道排水系统。
排水设施建设如今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大主题,因为去年北京的“7.21”特大暴雨已经让人们领教到了内涝问题的严重性。修建地下蓄水池、深邃排水系统,究竟这些举措是应对内涝的“一剂猛药”,还是“病急乱投医”的盲目举动,这需要治理效果的验证。北京建工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车伍表示,末端的排蓄措施虽然可以解决内涝问题,但却治标不治本,不能解决雨水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车伍认为,我国一些城市存在缺水与内涝的双重问题,雨水产生径流不仅会造成洪涝,也会污染水源,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需要更有效的治理手段。
改善非良性水文循环才是问题本质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破坏了大自然正常的水文循环。车伍指出,城市内涝等雨水问题的本质在于良性水文循环的破坏。
在自然的水文循环系统中,一半左右的雨水会通过蒸发回到大气中,另外有一部分会下渗到地下或进入水体,真正形成地表径流的只有总降水量的10%左右,这是一个良性的水文循环。但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其造成破坏,下渗量大幅降低,受纳水体的破坏,造成50%到60%降水量的地表径流,同时径流中会夹杂大量污染物,破坏水环境。这才是雨水问题的本质,引发了内涝、径流污染、地下水短缺等问题。
车伍说“现在有很多城市用百亿、千亿的资金解决内涝的问题,却没有改善城市的水文循环,城市水源污染以及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并没有解决。”
三大瓶颈亟需突破
雨水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尤其对我国来说,很多城市与地区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一些工程的建设以及项目的研究往往是事倍功半,一些瓶颈问题必须突破。
车伍认为,首先要形成共识,转变观念,进行顶层设计,最终建立解决雨水问题的新体系;其次是要理清雨水所引起各个问题的衔接关系,分清各问题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解决资金;最后在理清衔接关系后,要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建立规范与标准。
“源头减排—大、小排水系统”结合解决雨水问题
如前文所述,雨水问题是良性水文循环破坏引发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将水循环起来,让雨水“有处可去”。车伍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也并非易事,需要城市规划者、市政设施建设者以及建筑师的配合,否则很难完成。
城市的排水系统有大小之分,所谓“大排水”指通过地表排除、地面下渗等手段排除雨水,“小排水”指传统的管道排水系统。车伍表示,管渠排蓄设施等“小排水”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治内涝等雨水问题需要大、小排水系统的结合,并模拟自然受纳水体实现源头减排。
彻底解决内涝等雨水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相关部门切记不可急功近利,开一剂抓住问题本质的良方,治愈这些城市病才是治本之道。
编辑:罗宇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