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暴雨暴露出城市规划的落后

时间:2012-08-10 10:00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何寿平

评论(

近一段时期各地不同程度地遭受到狂风暴雨的袭击,城市局部地区变成了一片汪洋,造成严重的灾害。为什么城市经受不起大的风浪变得如此的脆弱? 

规划之道:宏观考虑 顺应自然 

我们得承认突发的重大自然灾害不是人力所能够抗拒得了的。特大的地震我们能够摁住不让它震动?特大的风雨我们能够控制不让它刮了过来?我们人类目前能够做到的只是尽可能地去预测、去预防,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千万不要怨天尤人,只能认命。那些所谓“人定胜天”的口号,只是自欺欺人。 

虽然“与天斗”我认为不会“其乐无穷”。但我们可以顺应客观的自然规律去做事。目前我们预测的水平确实与实际发生的情况尚有较大的差距。但灾害发生了,活生生的事实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可以从中去总结教训,研究对策,为今后有效地防止可能发生的灾害和次生灾害做出应对,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这是应该做的也是能够做到的。我们应该从历史的教训和现在遇到灾难新出现的问题出发,不断完善我们经不起突发事件检验的防灾体系。 

城市的防灾除了要有具体的应对措施,更需要从宏观大局上进行考虑和规划。我们在制定城市的防灾规划时,必须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同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能盲目地与自然界抗争。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经过大自然的反反复复自我调整形成的“和谐”环境,一旦遭到破坏,那必定会遭来惩罚,会遭到老天的报应!这样的案例枚不胜举,教训实在太多了。 

建设禁忌:盲目开发 畸形发展 

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但地处水资源严重贫乏地区,她的人口承载能力受到环境资源限制。而我们城市的定位发生偏差,也在努力使首都变成“经济”中心。这样一来,大量追求经济利益的商家、企业和各类人才大量涌入北京,使首都到处充满了“繁荣”的景象。城市规模不受控制地如同摊大饼似的向四周扩展,高楼林立,变成了混凝土的森林,北京成了大工地。城市畸形地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特大城市”,城市管理者还因此而沾沾自喜。为此城市病严重地缠绕着北京,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种种弊病长期困扰着在此繁衍生活的人们。 

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十分脆弱,经不起天灾的冲击。这里首先应该归罪于城市的定位,还有对城市规模的控制。那些一任一任的城市管理者追求所谓城市的“现代化”,任其无限扩张。致使城市管理者疲于奔命地穷于应付,跟在问题的后面去“填平补缺”。例如城市供水紧张,不去努力提倡节约用水,却花大量资金进行违反自然规律的远距离调水。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决策带来的后果,其后遗症会逐步显露出来。 

地面建筑、绿化等形象工程一个个展露出“政绩”和繁荣,而看不见的地下设施的宏观规划缺乏远见,局部的地下工程建设同样没有构成应对突发性天气带来灾害的防灾措施。其后果已经得到充分暴露。北京天通苑小区的案例就能看到当时规划短视的失误。一个20万人口(相当于外地的“小城市”)的小区,当时竟没有相应的交通与其配套同步建设,致使人们进出交通长期严重堵塞,后来修筑了周边道路,堵塞现象有所缓解。如今在暴雨侵淫之际,下凹式立交的积水则封堵了道路,20万人的小区被困成无法进出的小岛,这样的教训够深刻的了。 

以上这只是一个局部的例子。从北京整个城市来看,城市的不断扩展,排水体系却经不住考验。这里有局部的问题,如下凹式立交,也有整个城市水系的效能问题。媒体报道600年前的团城、故宫、二环以内没有变成泽国,这里不仅有古人的智慧,也与周边水系这些年来没有在我们手上遭到严重破害有关。试想周边的河道如果被侵占,排水不畅的话,恐怕天安门广场也会变成“大海”。这难道不应该从宏观的排水体系思考,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终极目标:天、地、人和谐发展 

城市的发展应该有个限度,应该顺应“天、地、人”和谐发展。畸形地发展已经得到报应。城市管理者出来要解决当前急需处理的抗灾瓶颈问题,还应该跳出小圈子,不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要有大手笔,敢于突破,从宏观出发去解决一连串的城市难点和难题。例如根据北京地区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重新调整城市规模,按经济规律逐步将一些经济实体迁出北京及周边地区以减轻城市的各种负荷,使其得到健康发展。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先导,是解决城市病宏观控制和微观解决的重要一环,希望得到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拿出应有的魄力予以严格地科学态度,使北京成为和谐、健康城市形象的典范。 

 

编辑:罗宇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