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预警联动蓄排结合应对公共建设短板

时间:2012-07-25 10:11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罗宇

评论(

7月21日,一场61年以来最大的暴雨,截止到22日18时30分,已造成190万人受灾,30余万亩农作物受灾,37人死亡,主要积水道路63处,几百辆汽车损失严重,经济损失近百亿。 

灾难过后我们不禁要问,城市内涝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何会一直困扰我国各大城市?暴雨已经提前预报为何损失仍然巨大?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水网专程采访了清华规划院环境与市政所赵冬泉所长 

造成内涝是否个中有因? 

北京的这次内涝灾害有一定的自然原因,61年一遇的暴雨实属罕见,但是城市管网不堪重负、道路规划不合理、调蓄设施建设滞后等等一系列问题也是导致内涝这个“城市病”的发作的原因。赵冬泉认为,我国城市规划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普遍较低,设计时没有做到整体把握,造成排水系统上下游互相影响;城市规划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考虑调蓄设施,缺乏可以短时间淹没的调蓄区域,使短时间内洪峰过大,影响排水。 

“雾里看花”的暴雨预警机制 

改造排水管网、完善城市规划、对排水管网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当务之急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将内涝爆发时的损失降到最小,建立长效的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赵冬泉认为,我国的城市暴雨预警机制的概念还比较笼统,像短时间内的气象信息还没有做到随时播报,一些预警信息民众也不了解其中意义,面对暴雨民众没有采取及时的减灾行动;预警的动态性也需要加强,暴雨过程中各个地区的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政府部门和民间力量要采取联动,尽快完成交通管制、局部排水等措施。 

标准先行兼顾低影响开发综合考虑解决内涝问题 

一些人认为应城市内涝,花巨资改造排水管网便可以解决,针对这一观点,赵冬泉认为并不完全可行,“应对城市内涝,一方面我们要提高排水管网设计标准,另一方面,在遇到强降雨时我们应该建立短期有效的应对机制,比如将一些绿地和广场借用来做短期的蓄水,防止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国外一般会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段分析某一地区会产生何种程度的积水,从而设计建造短期蓄水设施起到减轻内涝的作用。赵冬泉还介绍,低影响开发也是解决城市内涝的有效途径,通过下凹绿地、透水地面、绿色屋顶的设施降低地表径流、减轻管道负担。总之,一味扩大管道的设计标准是一个较为偏颇的观点,要综合考虑在有限的投资下达到更好的排水效果。 

 

编辑:罗宇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