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白天至22日凌晨,北京城遭遇61年不遇的大暴雨,暴雨来势之凶猛、降雨历时之长、降雨总量之多为历史罕见。强降雨一直持续近16小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25毫米,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的面积占全市的86%以上。
截至22日18时30分,特大暴雨已致北京约190万人受灾,37人死亡;造成30余万亩农作物受灾;道路桥梁多处受损,主要积水道路63处,路面塌方31处;民房多处倒塌,平房漏雨1105间/次,楼房漏雨191栋,雨水进屋736间,地下室倒灌70处;几百辆汽车损失严重。据初步统计,经济损失近百亿。
此次北京大暴雨造成的严重后果,使我们再一次陷入深入的思考,北京城市排水系统存在怎样的问题,我们要如何攻克城市排水软肋?
北京大雨即涝 症结在何处?
桥区泵站是内涝发生时的主要危险区。北京排水集团相关负责人指出,北京排水分道路排水系统和桥区泵站系统。桥区泵站是北京内涝的症结所在,北京很少有道路积水,即便有也是很快能够排除掉的。北京有78个下凹式立交桥,同时配有78个泵站。这其中一半的设计标准是应对30毫米的降雨量,再多就只能靠水泵抽。因此每次暴雨都考验着北京的桥区,考验泵站。
排水标准要求低,难以应对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雨。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王毅曾介绍,目前,仅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排水管线能达到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北京市市政雨水管网大部分是按照1至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的,也就是能够适应每小时36毫米至45毫米的降雨。但即使是天安门这样的重点地区,也无法抵抗像这次这样平均降雨量为170毫米的大暴雨,暴雨当天,故宫也出现不同程度积水,虽然不如其他地方严重,但有的地方甚至齐膝。
80%不透水路面,雨洪难以下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指出,现在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大暴雨来临时,大部分雨洪只能通过管网进行下排,城市地表对其的吸收、涵养能力差。
北京排水系统难以达到高排放标准,原因何在?
北京排水系统无法达到几十年一遇的高标准,主要源于历史原因。
自2011年6月23日北京的大暴雨后,北京市防汛办主任、总工王毅就曾明确表示,现在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排水管网最早还有明代的设施,无法应对现代排水需要。城市管网的更新,面临诸多问题。有些地方如老旧城区的胡同,排水系统虽然老化,但无法进去修补,而且管网上边都有新的建筑群,也无法拆迁,所以老旧管网只能是打补丁,发现一处补一处。同时,因为城市建设项目面临审批等,项目的建设也跟不上,导致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加强城市蓄水设施建设 治理城市内涝的主攻方向
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向立云指出,降雨量超过城市排涝能力是内涝的直接原因。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低、工程布局不合理、体系不完善、设施老化失修等问题是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问题。向立云强调,加强城市蓄水设施建设,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才是治理城市内涝的方向。通过分散式的方法消化降水,有助于减轻排水管网压力,是治理城市内涝的有效手段,用透水材料替代沥青水泥,可提高地面渗透率;将城市绿地建成下凹式的,可大量储蓄雨水。
相关阅读:
编辑:朱丽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