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和生态型经济,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绿色低碳环保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建筑材料、纺织服装、钢铁、医药、食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端、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降低产品资源能源消耗。依托优势创新链培育新兴产业链,打造电子信息万亿级,装备制造和汽车五千亿级,航空、中医药、军民融合、移动物联网、LED等若干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美丽工厂”建设,通过开展具有“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模型化、集成化”特征的智能化应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智能工厂,加快创建绿色环保、安全、高效、优质的化工生产基地 ,打造绿色化工行业典范。
共同发展循环经济。发挥南昌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丰城国家城市矿产基地示范作用,开展绿色制造体系试点和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推动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国家试点建设。发挥丰樟高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带动作用,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着力构建以废钢材、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等为重点的金属冶炼及机械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物回收利用为重点的建材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报废电子信息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旧汽车回收利用为重点的汽车制造行业循环产业链。全面推进都市圈全产业链绿色清洁生产,推动工业企业清洁循环式生产,研究制定生态设计指引,积极引导汽车、钢铁、电子等制造企业推进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等循环利用,引导有色、石化、建材、纺织印染等工业企业开展质量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强化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以电力、化工、钢铁、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加快采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深入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提高能耗准入门槛,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降低燃煤发电比重,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逐步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稳步推进 “煤改气”工程。积极推进区域内集中供热工程的建设,在赣江新区实施新昌电厂集中供热工程。严格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重点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加强火力发电、石油化工、钢铁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工程,落实超计划或者超定额累进加价收费和阶梯式水价制度,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有效降低工业用水消耗和污水排放量。在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前提下,加大都市圈水资源工程建设力度,形成布局合理、能力可靠、安全保障的供水工程体系。
促进生态旅游产业联动发展。依托庐山、三清山、明月山、庐山西海等自然山水风光,重点建设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做“优”绿色旅游。建设一批红色旅游小镇、红色旅游街区、红色旅游产业园、红色旅游客栈等,积极建设红色移动虚拟现实(VR)全国示范省;推动南昌以“八一英雄”、上饶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精品区建设,做“深”红色旅游。推出客家风情、古色山村、鄱湖鱼乡等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个性突出、覆盖不同年龄段旅客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深入挖掘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等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田园观光、果蔬采摘、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加快建设山水田园综合体,做“靓”古色旅游。大力发展温泉旅游和康养旅游,依托南昌、宜春、九江、抚州等地温泉资源和中医药产学研优势学科,建设一批集休闲、水疗、热敏灸、保健养生于一体的温泉、中医康养度假基地,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建设一批热敏灸等中医药养生小镇,创建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做“强”康养旅游。依托世界VR产业大会、南昌VR产业基地,发展VR交互式漫游体验项目,推动南昌打造旅游与科技融合的创作体验中心和科技与旅游结合的产品输出中心,做“旺”新业态游。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积极落实国家和江西省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体系,以碳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建立新阶段温室气体排控制度,完善相应的监测报告核查体系,促进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的绿色转型,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切实增加森林及生态系统碳汇,发展低碳能源,控制工业领域碳排放,减少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控制交通、农业、商业和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碳排放,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熟发展。发挥南昌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低碳工业园等低碳试点示范作用,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八、共享环境公共服务
安全的城镇供水设施服务。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提升都市圈“多水源、高保障”能力。统筹优化都市圈排水口、取水口布局。提升都市圈供水设施集中布局水平,推动跨市域县域水厂和供水管网建设,探索鄱阳湖流域水源地联动建设机制。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和农村自来水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积极推动南昌、九江、抚州水务一体化,逐步实现都市圈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促进城乡优质供水资源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城市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重点加快抚河、幸福水库等南昌市备用水源建设。
全覆盖污水处理设施服务。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都市圈污水处理。在赣江新区临空组图、丰城市老城区、德安县丰林新区、九江市芳兰区域、九江市白水湖等新建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对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工程,提高污水处理标准,全面达到一级A标准。完善城乡排水体系,完善现有排水管网系统,补齐镇村污水收集能力短板。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理处置,杜绝二次污染,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
一体化固废处理设施服务。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南昌市、九江市建成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城市。健全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完善区域垃圾处理设施。在城市周边率先加快试点推广农村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建设修水县、万年县等一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优化生活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进麦园垃圾处理厂垃圾处置升级改造工程,实施麦园垃圾处理场区综合治理,建设生态公园。新建南昌市建筑垃圾处理厂,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推进抚州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建设,推进城市间固体废弃物联合处理处置。
编辑:赵利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