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重建分区
功能分区与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镇体系、旅游发展等规划相衔接,将规划范围内国土空间划分为生态保护区、旅游产业集聚区、农牧业发展区和人口聚居区。
生态保护区。主要分布在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生态功能地位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的区域。严守生态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干预,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等适宜产业。
旅游产业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九环线、国道213沿线,包括九寨沟—黄龙景区、九黄机场以及九寨沟县漳扎镇、南坪镇、勿角乡、大录乡,松潘县川主寺镇、黄龙乡和平武县白马乡等。在保护自然遗产地生态平衡、适度控制游客总数的前提下,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优化景区、镇区、社区功能布局,体现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培育康养等旅游新业态,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农牧业发展区。主要分布在九寨沟县、松潘县、若尔盖县和平武县的河谷、平坝、草原、林区。加强天然林草植被保护和土地整理,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严格以草定畜,提高发展质量,推动农旅融合和农牧产品加工业发展。
人口聚居区。主要分布在九寨沟县南坪镇、漳扎镇、双河镇、黑河乡、罗依乡、松潘县川主寺镇、山巴乡,若尔盖县包座乡,平武县白马乡等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因地制宜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引导人口适度聚居,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第二节 功能布局
坚持宜居宜业宜游、全域协同发展原则,切实保护生态空间,集约整合生活空间,优化提升旅游业布局,形成“一核、两中心、三轴线、多点联动、整体提升”的发展格局。
一核。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和漳扎镇为核心,巩固增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吸引力,加快建设国际生态旅游魅力小镇,有序推动功能疏解、提质控量,深入挖掘藏羌文化等特色资源,积极发展高端化高品质旅游服务,形成引领高原生态观光全域旅游、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核心区域。
两中心。以南坪镇和川主寺镇—进安镇为中心,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提升南坪镇城镇承载力和旅游服务能力,完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多层次、多元化旅游服务水平,形成服务九寨沟全域旅游、辐射带动川甘交界地区发展的旅游服务中心。深化松潘县川主寺镇、进安镇一体化发展,完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提高游客集散和旅游服务能力,形成服务大九寨、大草原全域旅游的游客集散中心。
三轴线。以九环线东线、九环线西线、若九路三条通道为轴线,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勿角乡、双河镇、大录乡、黑河乡、白马乡、黄龙乡、山巴乡、包座乡等沿线乡镇承载能力和旅游服务功能,推动特色生态经济和民族文化产业适度发展,形成支撑灾区人口集聚和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廊道。
多点联动。依托中查沟、神仙池、九寨云顶等重点旅游资源拓展一批新景区新景点,依托大录、山巴、黄龙、白马等地特色村寨打造一批休闲度假风情小镇,丰富旅游产品,培育旅游新业态,形成优势互补、服务协同、多点联动发展格局。
整体提升。坚持“旅游+”发展理念,促进旅游业与特色农牧业、休闲康养、文化体验等融合发展,突出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元素,打造大景观、大草原、大环境,推动形成全域旅游格局,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修复保护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突出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修复保护,加强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水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最大程度恢复灾区自然生态功能。
第一节 保护九寨沟自然遗产地
保护自然遗产地生态环境。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要求,科学有序推进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修复。开展九寨沟生态地质环境敏感性研究,逐步恢复生态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控制遗产地居民规模,优化传统村寨布局,最大程度保持和维护自然遗产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科学保护受损自然遗产点。系统研究层湖叠瀑、钙华滩流等主要景观的地质成因及地下水循环系统,实施诺日朗瀑布、火花海等遗产点的动态监测与保育,减缓钙华瀑布渗漏泉涌出露区的退化速度,采取切实措施保护环境容量小的海子。深入研究论证和制定详细方案,科学审慎推进诺日朗瀑布、火花海等重点遗产点保护性修复。
探索自然遗产地修复保护新模式。针对九寨沟地下水富含碳酸钙并以泉群方式出露的特性,深入分析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系统,进一步把握九寨沟水循环系统周期性变化规律,突出长海蓄水维系湖泊湿地、瀑布滩流供水需求的调节作用。坚持环境友好、影响最小原则,探索灾后世界自然遗产地质、水文、景观、生态等修复保护新技术和方法。
专栏3自然遗产修复保护
受损自然遗产保护:开展诺日朗瀑布、火花海等受损遗产点的动态监测和保育。
编辑:刘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