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十九大释放的环保“信号”:揭开国有自然资源的面纱?

时间:2017-11-07 16:03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赵喜亮

评论(

前言

在十九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建设”一直都是非常关注和重视的政策方向。这次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本文从十九大提出设立机构这一点出发,重点阐述矛盾的转化内涵、自然资源资产监管机构、自然资源价值、自然资源数据基础及考核方式的推进等相关内容的推进进程。

文中若有不足,请联系告知。

1.主要矛盾的转化内涵

对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在刚刚结束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态环境等)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将对后续的工作重心及采取的政策措施产生深刻的影响。具体的转变历程如图1所示。

blob.png

图1 主要矛盾的转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自1981年以来首次发生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生态环境等)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这一转化可以看出两个内涵:一是从硬需求向软需求的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物质的硬需求会相对下降,而对服务、文化和生态环境等软需求会相对上升,这会促使政府职能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化;二是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增长主要是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发展包括的概念则要宽泛许多,包括收入、环境、健康等等。随着收入的增长,增长可持续性的问题越来越重要。

对生态环境需求的主要矛盾需要生态产品的优质供给,我国生态产品概念的提出历程如图2所示。

blob.png

图2 基本环境质量公共产品与生态产品的提出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兼职教授傅涛也曾在2017(第十五届)水业战略论坛指出3.0时代的环保产业是真正面向未来的政企关系,企业与政府共赢的关系,环保产业是为政府创造就业、创造利润的产业,3.0时代的环保产业才是我国环保的未来3.0时代的环保产业将会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

 2.相关机构设立的推进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是决策层讨论多年的问题。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中提出“到2020年,生态文明重大制度要基本确立。基本形成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等多项制度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九大提出设置机构后,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进行了解读“这个机构将在很大程度上整合目前散落在各部门手中的环境保护权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也进行了解读“这一体制改革的部署契合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保护的需要,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综合性和监管的综合性,可以克服以往多头监管和‘碎片化’监管的问题”。据相关报道获悉明年两会或将解开面纱。

3. 自然资源的价值、数据基础及考核方式的推进

关于自然资源的价值的推进。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国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国有森林资源、国有草原资源、海域海岛资源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一项核心制度。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部署,为健全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2017年01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另外,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也是自然资源价值的体现。

关于数据基础的推进。2015年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国办发〔2015〕56号),围绕着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国家环境监测事权上收、下放污染源监测事权;统一规划、布局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开展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要建立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全覆盖、重点污染源全覆盖、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改革任务以来,有关地方和部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方案,在浙江、湖州等地区开展的试点工作。一些地方,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工作平台开展了试点探索。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与科研机构合作,比如2014年7月起,三亚市政府与德稻环境金融研究院合作,在全国率先探索了城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12

编辑:刘影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