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道德经四十二章解读更新:二生三即为既要又要

时间:2024-11-11 10:26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薛涛

评论(

今年7月,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客座教授薛涛撰写的《薛涛解析管理之“道”与认知之“得”》一书正式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发行。发布后收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馈和读后感,不少给作者带来了新的启发,也开始筹备《道与得》的再版。

本文为薛涛对《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重新解读。

“第一版里解读第四十二章,薛涛认为,“二生三”的启发,就是在当下的局面,对于管理者必须做到“既要又要”。这个含义得到了吴总、蔡总和小宋等的高度肯定,现在回头看,因为成文早而且一气呵成,所以没有对经文按第一章(玄之又玄)那样做深度的解剖,写书后期又不忍改动。这次修订结合对佛学和心学的阅读,尽力补上。(相关原稿阅读: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二))”

——引自前段时间E20水网固废公众号发布的《道与得》修订版序言,详见:

人生总起个大晚,这次难得赶个早集|君子不器|上

我辈亡羊后痛醒,补牢后坠入普通|四十二章经|下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气以为和。

传世版和帛书版(对照斜体字部分)主要在一个“冲”和“中”字的差异,结合上篇“守于中”的分析,个人认为,两者各有合适的含义。我倾向于传世版的“冲”,因其鲜明的体现了世间万物在阴阳冲突转化中的辩证统一的动态过程。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而王公以自名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两版本无明显区别,传世版更流畅些。尤其“故”的使用。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故强良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1〕

(〔1〕按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说,下半段疑为《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内容错入。但帛书中也有本段。)

帛书版的“夕议而教人”,夕指的是殿堂,议即大家研讨。此处的意思是,“对古人的智慧,应该结合当下时事进行讨论和更新后,才能拿来教人”,这个明显比传世版更好,后者应该是后来人受了儒家后期尊古过度的影响而做的改动。第十四章和第二十一章也均有这样的改动,这是政教合一下王朝走向食古不化墨守成规的影响。

传世版的“强梁者”被大家理解为强横的人,虽然此处文意与全经一致,但传世版在此处显得生硬;帛书版此处明显更好,“强良者”,即硬说典籍很好却不能理解运用和更新它的传授者,“不得死”,“死”在这里不是贬义词,是指的一个事物的顺利完结。“学父”,做学问的宗旨,“教父”,教学问的宗旨,结合上下文,我倾向于传世版用的后者。

译文:

道产生了一,而一被一分为二,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生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 “寡”、“不谷”,但(认识到上述阴阳的规律)的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在阴阳转化的规律下,)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

(理解这样的阴阳转化规律,在传递知识上也同样会懂得要与时俱进。)别人这样教导我,我经过和高手们的研讨后才去教导别人。强行推崇一门学问乃至食古不化,并不能使得它被很好的传播。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解字:中、冲

image.png

甲骨文中的一个竖立的旗帜,旗帜向左或右飘动,方口处强调在中间。由于旗帜代表着各邦国(部落),两面旗帜就是两国之间的关系,方口处代表“中国”,当年的黄河流域。

image.png

冲,中字即当形声,又表示水流向中间汇集,冲激下又带有混合调和之意,可以作为玄同的一种形象表现。一个人的认知的进阶,往往发生在面对矛盾的左右两难的冲突中如何学会找到了平衡。

一、如何理解一和三

这是《道德经》最有名的一章。对于道德经中的晦涩的哲学思辨,原计划在下卷再展开。本章第一段晦涩,二、三段又直抒其意。按前述去理解三段之间的关系,就能明白陈鼓应本本以为的“误入”并不确实。由于将“二生三”理解为“既要又要”,对于上卷已经太过重要,所以还是留在本书第二篇,读者可以跳过暂不易懂的部分。

image.png

如何理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曾以为最难理解的是“三”,其实是“一”。这个要留在下卷再深入,此处略做解释:第一个“一”,可以简单理解为无,对照第四十章所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不可分,浑然一个整体,类似水也不可分,恰好《书·洪范》中也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一”,是水,是无,也是道德经中所说的“孩”和“自然”,它不是道本身,却是离道最近的统一体。这个“一”,是人的先天的内在纯良,就是阳明心学里说的被私欲污染前的良知,阳明说心即理,意思是它和天理(老子说的道)本是合二为一的。

“一生二”,庄子《齐物论》里的“一与言为二”,即人类或者孩童一旦用语言思维和交流,成长中就开始有了私心(即“有”),进一步理解这一点可以参见第二十篇第一章的“名可名非常名”的解释(相关阅读:读道德经的管理学体会-上| 终始:玄-有无-做好人解读32; 读道德经的管理学体会-下| 终始:玄-有无-做好人解读32)。

佛学里也说人用理智(逻辑)来理解世界就生了“差别心”,开始区分 “大小”、“强弱”、“对错”、“利弊”等等,类似道德经里就分了“有无”、“阴阳”。阳明心学也持同样的观点,私欲使得一个人的“良知”里的知和行分离。此阶段,对应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的第一重,看山是山。强烈的分别心和私欲,使得我们只能认清事物的表象而不能透彻其里。

阳明四决的前两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前者可以对应“道生一”,后者则对应“一生二”。四决的后两句“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前者是知,后者是行,对应的是“二生三”的过程。《齐物论》中说“二与一为三”,三中也有“二”也有“一”,但都不简单是前文里的“二”和“一”。“三”中的“二”是对阴阳矛盾体有了灰度和转化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了类似黑格尔的“辩证对立统一”的玄同之和,“一”则简单理解为类似西方哲学里的系统论,结合心学更深入思考对照,这个“一”也是知行合一的“一”。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