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案例】深圳市布吉水质净化厂三期工程

时间:2023-05-09 15:25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为促进行业交流进步,便于行业同侪互学互促,推动中国环境产业转型升级。E20环境产业圈层特推出《水务行业优秀案例汇编》,汇集了近200例案例,涉及村镇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工业园区废水治理、水环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网再生水回用、污泥处理处置等领域。

项目名称:深圳市布吉水质净化厂三期工程

推荐单位:深圳市利源水务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参与环节:工程设计

项目所在地: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项目概况

布吉水质净化厂三期工程位于布吉街道中心城区,红线距离最近商业中心及高档住宅不到30米,占地面积3.09公顷,建设规模15万m³/d,出水水质达到深圳市《水质净化厂出水水质规范》(DB4403/T 64-2020)B标准,厂界声学环境要求白天≤60dB,夜间≤50dB,出厂污泥含水率≤40%,恶臭气体排放标准按天津地标及上海地标中较严值执行。水质净化厂采用了去工业化设计理念,结合城市用地竖向综合利用,采用半地下式双层加盖建设形式,并于主体构筑物顶盖以上设置厂前区和对外开放的社区公园。

示范意义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投资还有持续增长空间,对水务设施建设项目的复杂性、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市政设计企业通过内引外联加强综合业务能力建设。布吉三期项目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落地、高标准管理要求,在城市中心密集地区建设污水厂站,以节约用地、绿色亲民、智能集约的新发展理念破除了“邻避”壁垒,做到了水城相融、厂城共生,为城市高密度住宅区域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项目亮点介绍

(1)实施效果

本工程采用了去工业化设计理念,结合城市用地竖向综合利用,采用下部建水质净化厂+上盖公园结构形式,高效紧凑的半地下式结构,将厂区上盖空间充分利用,变为城市公共设施和文体设施公园,既满足了传统型水质净化厂的安全保障及功能需求,又实现了都市型智慧化厂站开放性、相融性的要求,使厂站“隐身”、与城市融为一体,为周边居民增添一个文化休憩、科普亲子、休闲健身的优质服务空间,变“邻避”为“邻利”。

(2)社会效益

布吉三期上盖社区公园、健身运动和科普教育设施的建成,极大改善了布吉地区缺乏绿地公园、缺少健身运动设施的现状,改变了长久以来该地区没有科普教育基地的窘境,提升了布吉片区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3)生态效益

布吉三期是深圳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一部分,本工程的建设可提高深圳河流域污水设施总处理能力,对于保证深圳河水质长期稳定达标,实现长治久清具有重要意义,为大湾区水污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技术工艺/装备简介

(1)技术工艺/装备名称

多段式AO工艺。

(2)工艺/装备原理

项目采用了“三段式AO”工艺,通过分段多点进水方式,使污水分段进入生物池的缺氧区,最大程度地利用污水中的碳源,使反硝化反应进行得更彻底,提高脱氮效率;同时采用利用精确曝气、精准加药,在保持高标准出水的同时达到节能降耗。

(3)工艺/装备特点

三段式AO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运行成本低:由于多段进水的优势,可对有机碳源进行充分利用,节省投加碳源的成本。

占地面积小:污水分多段进入生物池,回流污泥全部进入生物池前端厌氧区,形成由高到底的污泥浓度梯度,在同等条件下比常规工艺节省10%~25%池容,极大的节省了用地。

脱氮除磷率高:多段进水在按比例分配好每一段的碳源的同时,也使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得到提高。而污泥的回流及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让好氧段产生的硝态氮可反复反硝化脱氮,提高了脱氮的效率。厌氧环境中聚磷菌把磷排出体外,在好氧环境中超量摄取磷,因此厌氧、好氧轮换进行反应,也大大地提高了磷的去除效率。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多段进水相对于单一进水能够分配污水负荷,降低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进水污染物浓度变化对系统的冲击,加强了系统的稳定性与抗冲击负荷能力。

(4)应用工业领域

污水处理厂。

(5)工艺/装备流程图

工程污水处理部分采用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三段式AO生物池+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磁混凝高效沉淀池+精密过滤器+紫外消毒渠,具体如下图。

 图片99.png

(6)项目部分案列照片


图片100.png

编辑:黄延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