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为什么有污水处理厂增幅下降或者波动呢?除了与污水处理率已经很高,污水处理设施逐步趋于完善有很大的关系,也跟人口、跟城市发展也是有关系。前年底论坛,当时国家正式对外说人口下降之前,我做了这样一个判断以后的报告的文章,经过半年被网某办给删掉了。去年发现国家正式发布以后,好像人口下降的话题就可以谈了。这是我们详细人口下降数据,我们已经步入人口负增长阶段,负增长是一个总数,对于行业机会分析来看,还要分析人口流动的实际情况。
我们分析区域人口虹吸效应,跟我们想象不一样,最近悲观论者开始说投资不过“南宋”(淮河以南),已经不再是不过山海关了。我们认为长三角、珠三角一定人口聚集呢?再看看这个数据其实也不尽然。北京、天津不用说,人口是一定下降的,北京是想来不让来,而天津确实是吸引力下降。长三角来看,浙江人口保持高速增长,上海增速一般、江苏略有增长,广东人口严重下降。人口结构来看,珠三角户口比例非常低,外来人口很多,由于我们贸易战带来的低端制造业的转移,实际上低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在减少,转移到东南亚、墨西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珠三角外来人口进入,尤其非户口人员、劳务人员增速下降,这些当然对水量有所影响。
那么人都去哪呢?我们知道中部省份在崛起,最典型就是武汉,所以武汉项目多,不停扩张,2021年武汉人数增加100多万,基本是三位数,而其他城市都是二位数甚至个位数,另外长沙、南昌有一定增长,包括成渝都市圈的成都增速非常快,自然带来污水厂迁建、下沉、新增,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情况。更多人在产业结构变化中走到其他城市。
那么,我们再来回顾水务上市公司的一些数据上的变化,有几个是非常典型,左上角这行图,总资产增幅是绿色线幅度挺高,但是我们营业收入增幅就低很多,我们营业收入增幅看上去黄色线还挺高,净利润增幅更低,资产收益率增幅很不理想,恰恰这个时候国资考核从“两利一率”(2019年)转向了“一利五率”(2023年),重点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对体量大的重资产公司确实提出严峻的挑战。
从常规战略分析来看,这是事关A方阵企业的典型二维分析,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明星、瘦狗、金牛业务等:我们当然可以把工程建设当成为瘦狗业务逐渐抛弃,我们知道北控当前的战略是将工程业务压到最低。之前王妍发布的PPP合规率可能我们最后一次公布了(数说水务2022,暨环保细分市场数据观察报告发布),前天某部PPP专家库就地解散了,PPP带来工程这部分当然不能为上市公司做贡献,这属于瘦狗业务。那么,我们的标准化业务,也就是明星业务正在转向成熟业务,这两年明显看到污水处理厂新建数量虽然不高了,但是污水处理厂转到运营的这部分收入在不断上升,给我们带来非常稳定的现金流,企业越来越重视供水业务没有欠款优良的业务。
那么,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上午我也预告了,根据我们几千个污水处理厂产权所属以及它们大概市场化年份,我们按25年的特许经营期进行预估,大概它们会在什么时候到期?这是我们数据中心给出的预估比例,今年是2023年,2033年顶峰正好是我们说的下一个十年,前天PPP库的解散,也可以作为 “资本化”十年的结束的一个注脚。这样曲线图又给我们十大影响力企业提出严峻的挑战。
我们战略中间从To G试图延伸到To B业务,我们企业在横向、纵向的扩张突围,甚至说可以是三维的,A向、B向、C向---A向从水做到固废,B向从投资做到产品,C方向我们还要做到工业,这些都是我们企业思考的东西。但是我们的面临着一些共性的问题,我们A方阵企业原来善于做的是运营类的项目,运营类项目不用面对“需求风险”,这些BOT模式里用户给了一个非常确定的边界:污水处理量、垃圾处理量,有价格约定,有保底量,有进出口指标。我们能需要做的,其实就是在一个封闭空间中略微提高效率。但是我们十大影响力企业中大部分都没法走出围墙,做需求不能确定的业务,比如危废资源化,包括废塑料的回收,没有政府授予的垄断权、没有政府购买服务、没有政府给的保底量,面对直接受益者或者直接的分散源,能不能把项目做起来?目前基本上都没有。但是苏伊士已经做到了。所以,王老师的发言中说到,如果十大影响力企业都去掉,对行业会不会有影响?(王洪臣:技术产品化或将重塑水务产业格局)
十大影响力企业中大部分是资产运营方,正如汲总昨天提到的,污水处理厂给谁运营对格局影响都不大,只是一个产权的变动。(传承基因要如何突破?转型之下创业环保的破局战略)但是苏伊士要是去掉好像还是有点影响。我们想想为什么,苏伊士在多年以前,重资产转轻资产的时候,由于得利满的存在,使其在石油石化水处理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高的份额,而石油石化的项目门槛很难进,为什么苏伊士的技术基因能够驱动它进入工业水处理中最高端、最难的那部分。而我们目前的其他十大影响力企业在这部分的表现与他们在市政水处理市场的表现上对比而言差距非常大。他们只是做了少量尝试,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对于我们这些在市政领域的A方阵的巨人,我们怎么在“轻”与“重”之间转化,怎么做到服务产品化、怎么能够在客户思维、产品思维上突破到标准化产品,这点有很多的挑战。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