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印发

时间:2021-12-21 09:51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评论(

第一节

自然概况

青藏高原雄踞亚洲大陆中部,被誉为世界屋脊。该区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宝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维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年轻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 4000 米。其地貌格局是边缘高山环绕、峡谷深切,内部由高耸的山脉、辽阔的高原面、星罗棋布的湖泊和众多的水系等组合而成。地势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绵延、地形复杂,高原内部具有明显的高程差异,高原面起伏和缓,“远看似山,近看似川”是高原地貌特征的生动写照。

高原气候变幻多端。青藏高原垂直差异的气候影响远远超过水平地带作用,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等因素影响,该区域是地球上同纬度最寒冷的地区,年均气温仅1.37℃,也是全国太阳辐射的高值区,太阳总辐射达 5400—8000 兆焦/(平方米?年)。受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和西风环流的影响,干湿季分明,降水量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年降水量在20—4500 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既有我国降水最少的地区,也有我国的多雨中心。中华水塔孕育江河。青藏高原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湄公河、雅鲁藏布江、怒江-萨尔温江、独龙江、塔里木河、恒河、印度河、阿姆河等 10 条重要河流,集水面积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13266 条,水面 1 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湖泊 1129个,湖泊总面积约占全国的 49.5%,是我国乃至亚洲水资源产生、储存和运移的战略要地。青藏高原也是我国现代冰川集中分布地区,发育有现代冰川 36793 条,冰川面积占全国的84%,是除极地冰盖以外全球第二大冰川聚集地。

高原土壤年轻脆弱。因气候、植被等自然要素空间差异显著,青藏高原的成土条件和土壤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寒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寒漠土和亚高山草甸土等土壤类型,且具有明显的高原三向地带性特征(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土壤发育仍处于新的成土过程中,地表物质迁移频繁,土壤发生层不稳定,具有成土层薄、层次简单、粗骨性强、风化程度低、水分不足、抗蚀能力弱、耕作层富钾缺氮少磷等特点。

生态系统丰富多样。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分布有森林、灌丛、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荒漠等多种陆地生态系统,还相间了湖泊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构成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其中,草原生态系统约占高原总面积的 60%,荒漠和雪山冰川生态系统约占高原总面积的 20%,还分布了我国少有的原始林区,原始森林和天然次生林占森林面积的 96%以上。青藏高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5的地区之一,羌塘-三江源、岷山、喜马拉雅东南部等区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分布特有种子植物 3760 余种、脊椎动物 280 余种,其中珍稀濒危高等植物 300 余种、珍稀濒危动物 120 余种。

第二节 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站在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多次就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持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有效促进了区域生态质量和服务功能的稳步提升,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构筑。

生态系统质量逐步改善。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工程区生态质量逐步改善。约 47%的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明显增加,32%以上的草原净初级生产力明显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提高到 2310.74 万公顷和 24.40 亿立方米。综合评价达优、良等级的森林、灌丛和草原面积比例分别提高了 3.9%、1.5%。

生态服务功能稳步提升。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增加了约 4 个百分点,草原、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碳储量持续增加。区域沙尘天气呈下降趋势,沙尘暴强度有所减弱,局部地区沙化扩大趋势得到遏制,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流域生态环境趋向良性,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持,洪涝灾害、洪水流量和地表冲刷明显减轻。区域水源涵养功能显著提升,江河流量基本保持稳定,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江河上游地表水水质整体上以I、II 类水质为主,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青藏高原已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155 个,占中国陆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 57.56%,三江源、祁连山等区域被列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其中三江源已被设为首批国家公园之一,基本涵盖了高原独特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及珍稀物种资源。多种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回升,西藏藏羚羊种群数量由 1995 年的 5—7 万只上升到目前的 20 万只以上;黑颈鹤种群数量由 1995 年的 1000—3000 只上升到目前的7000 只左右,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若尔盖大草原成为全球最大的黑颈鹤越冬地;青海湖流域裸鲤资源从 0.3 万吨左右恢复到 8 万吨,环青海湖地区共观测记录到普氏原羚 2057 只,超过 1988 年同期观测的 4 倍;雪豹、野牦牛、滇金丝猴等多种动物的种群数量稳步增加,国际上认为早已灭绝的西藏马鹿被重新发现。

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的巨大成就,有效促进了当地生产生活环境的逐步改善,各项生态保护补偿、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广大干群参与生态7保护修复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步成为广大干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为持续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1234567...13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