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利提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管理的空白地带。具有大口径水表属性和特点的DN40/50水表,该口径范围不乏一些水量比较大的工商户和分区管理中的四级和五级分区考核的对使能数据高度需求的重要应用点和环节。可我们大部分水司依然按照小表的管理方式在管理,不规范的选型、长期偏差运行、一表终生制等屡见不鲜。就去年市场监管总局颁布的新的计量器具监管目录可以看出,DN50以上水表不再需要型式批准和强制检定,即便该举措是为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但对DN40/50口径范围的监管并未将其排除在外。基于此种状况,我们在确保性能有所提升且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对外观做了一定的优化,保障在该领域的适用性,再结合制定完善选型规范,通过有效的传输方式建立起数据的过程管理,从而真正实现该领域范围对使能数据的需求。
计量数据过程管理
朱小利提到,首先,对于数据传输体系的构建,数据通过从感知层到平台层,要做到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其次,数据规则的制定,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环节设置获取数据的颗粒度、灵敏度和感知度,从而确保捕捉到的数据的实用性,使其更适用于分析决策;再次,对于数据交互的规则,则便于我们建立统一的规范和管理标准;最后,对于数据通信的选择,从便捷性角度出发,不论是485、4G、NB-IoT、LoRa,因地制宜的选择通信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及时、有效的传输数据供后台分析使用。
计量数字化催生新表务管理
计量数字化催生新表务管理。通过一系列的数据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不难发现,基于精确的计量过程数据来扩展决策分析的维度,从抄表的方式到服务管理的需求,深入挖掘数据衍生的应用。
1、选表,从按技术参数选表到按应用场景选表。不再按照单一追求技术的参数、先进性进行选表,而是根据我们对需求侧使能数据的需求进行选表,通过场景需求进行选表。
2、管表,从侧重表计本身到侧重计量数据。我们不再侧重表计本身,而是侧重表计为我们带来的数据质量的高低与否,真实与否。
3、用表,从收费依据到管理考核再到服务延伸。
4、修表,从结果补救到过程预防。对于修表这一块,可以把表具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植入到里面,对于在线运维的表具和替换的表具做一定的检测、鉴定和评估。评估之后,就可以了解不同计量器具的生命周期,这样水司可以基于表具运维数据做一些增殖性的服务。
基于运维需求和对高质量数据的需求,上海肯特基于边缘计算搭载GNSS KEFD系列电磁水表重新定义了末端计量,水表不再是冰冷的计量器具,华丽变身分布于整个市政管线各个重要位置的小小“表务管理员”,通过表具在现场建立起片区表务责任制,明确片区表具归属,实时保持与相关责任人密切互动,配合水司现在的网格化管理,从被动的运维转变为主动的运维闭环。原本需信息部门、营业部门配合稽查部门长达数年之久的台账梳理和定位工作,现在即可一键生成;不再滞留于现役表具计量状态长期处于盲区的管理状态,通过现场表计的运行情况,制定出更适用的检表规范进行计量管理;运维工作被动变主动,及时性和规律性显著提高,必要情况下,还可协助稽查和客服工作有效开展。
朱小利表示,首先,基于水务数据化的发展,推动计量端的数据化,基础数据是基础,需要摸清家底,通过定位自动导入GIS建立表计档案。
其次,运行数据是抓手,通过自我评估诊断形成健康指数。
第三,大数据分析是依据,这里强调的大数据并非是单一、冗杂的大数据,强调的是使能数据形成的大数据。
第四,智能算法是预测,通过人工智能建立预备案,建立起智能水表的规则与服务标准。
第五,建立标准是长效。建立智能水表用表规则与服务标准。朱小利特别强调,表具使用之后,长效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希望这个规则是动态的,根据实际运用的情况况不断变化完善。
朱小利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在提供高质量数据的计量载体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有力地推动水务数字化朝着行业良性发展的方向转型。
第二,运维保障体系是建立智慧水务数字高塔的前提,任何高塔的建立制造都需要提前建立这样的保障体系,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流程层面。
第三,数字化的计量将助力供水服务高质量的提升。计量数据不再只是服务于抄表和营收,后续也可以解决运维、管理以及服务的问题。不仅仅着眼于现在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清费顺价的要求,从更长远来看,亦将助力于已然到来的水务数字化时代。
点击查看:2021(第六届)供水高峰论坛专题报道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