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文】江苏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时间:2020-04-01 09:26

来源:江苏省司法厅

评论(0

推进区域协调联动。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加快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42),布局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珍珠链”,建设世界级的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南京和杭州特大城市综合功能,加快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构建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宜的高水平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绿丝带”,强化两大都市圈协调联动。坚持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的原则,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突出文化为魂和生态优先,大力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生态效益,成为展示“吴韵汉风”“水韵书香”江苏文化和旅游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积极推动沿海经济带建设,坚持生态优先、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推进基础产业向沿海布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北向发展的“蓝色板块”。协同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特色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探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新路径,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新格局,打造淮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加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间合作联动,建立城市间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机制。

(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联通水平。加快覆盖城乡的公路、电力、天然气、供水、信息、物流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联通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高品质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中心区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电网升级改造、天然气管网延伸布局、宽带网络建设应用、垃圾污水集中处置,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统一的供水管网,加强农村饮水安全设施建设。加大苏北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和支持力度,实施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提高区域交通通达能力和其他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推动城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鼓励县级医院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推动城市大医院与县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制度,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医院提档升级。推行城乡社区服务目录制度,促进城乡社区服务标准衔接和区域统筹。

全面推进人的城镇化。加快以人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探索高质量新型城镇化路径,提高城市包容性,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建城乡居民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完善南京等特大城市的积分落户制度,进一步提升中心区其他城市人口聚集能力,全面放开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及建制镇落户限制,有序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特色小镇和中心村相对集中居住和创业发展。促进城乡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建立健全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下乡创业兴业。

提高乡村发展品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进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等农业品牌创建,参与建立一体化农产品展销展示平台,发展精而美的特色乡村经济。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苏北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优先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打造农村宜居宜业新空间。加强古镇名村、居住群落、历史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农村现代文明水平。健全村务档案管理制度。

(三)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

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探索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推进虹桥—昆山—相城深度合作,强化功能协同,积极发展面向国际的总部经济和枢纽经济;推进嘉定—昆山—太仓协同创新,在资源共享、产业合作、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加强顶山—汊河、浦口—南谯区域协作,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和跨界生态资源共保;积极推动江宁—博望区域联动,促进协同协作发展。支持南通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建设,探索江海联动、跨江融合新模式,在基础设施、高端产业、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协同共建,打造上海北翼门户。依托苏浙皖交界地区的溧阳市、宜兴市、郎溪县、广德县、长兴县、安吉县和上海白茅岭农场,协同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区建设。推进毗邻地区班线公交化,支持定制客运发展。

共建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开发管理模式,加快南北合作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推进苏宿合作高质量发展创新实验区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制度。加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积极承接上海产业升级转移,打造“飞地经济”样板。继续做好中新苏滁、中新嘉善等省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支持徐州与宿州、淮北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建设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

三、聚力“高质量”协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全面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着力在区域产业创新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开放合作深化共赢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一)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

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走“科创+产业”道路,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技术研发,组织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和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集中突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物联网、人工智能、车联网、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卡脖子问题,奋力走在全国前列。积极推动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积极争取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同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加快建设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培育一批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核心专利,到2025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2件。

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托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支持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苏南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加强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重点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技术、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领域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施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科技惠民工程。发挥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作用,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共建全球创新成果集散中心。

1234567...8

编辑:王媛媛

0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人参与 | 0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17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