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水资源税改革,激发再生水、海淡、漏损控制等市场加速释放

时间:2017-12-26 09:18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赵喜亮、毛茂乔

评论(

从政策释放的信号可以看出,水资源税的征收利好再生水行业,如取用污水处理再生水、雨水、地下咸水、微咸水、淡化海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单位,这种情形可以免征或者减征水资源税,需要实施细则出台进一步细化。从节水角度,同样也利好漏损控制市场。

1. 再生水市场将进一步有效释放

(1)从政策来看,再生水市场有待进一步有效释放

从国家的政策来看,多个政策中要求了再生水的利用率,但从“十二五”的完成情况来看,再生水市场有待进一步突破制约因素,随着水资源税的优惠、价格等的落实,期待有效打通后端产业链,具体政策如图所示。

6.jpg

图6 “十二五”、“十三五”再生水市场的主要政策

(2)到“十三五”末期,再生水市场规模将超300亿元

据E20研究院《水业年度报告(2016版)》的预测,截至2020年,我国城镇(包括设市城市、县城,不包含建制镇)再生水生产能力将达4863万立方米/日,其中城市再生水生产能力4569万立方米/日,县城再生水生产能力293万立方米/日。

到“十三五”末,城镇再生水设施建设整体投资将超过250亿元,再生水运营市场规模将达到80亿元左右,其中城市74亿元,县城6亿元左右。

(3)产业主体专业运营服务商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以E20圈层会员企业为代表的专业运营服务商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会员中涉及再生水细分领域的有中电加美、立昇公司、碧水源、金科水务、瑞恒茂、裕隆环保、光大环保、九章环境等。再生水细分领域将进一步突破价格的限制,在资源税等政策的驱动下市场进一步释放。

2. 海水淡化迎来高速发展期

我国沿海地区大多淡水资源不足,一些海岛淡水资源更加紧缺,只能采取收集雨水和从陆地运水来解决饮用水问题。我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量都比较大,且有人居住的海岛为450个,进行海水淡化对水资源匮乏的沿海地区和海岛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海水淡化明朗化,突破瓶颈快速发展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国办发〔2012〕13号),目标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海水淡化产业链,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工作包含加强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培育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实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城市等。

2016年底,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编制了《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海水利用实现规模化应用,自主海水利用核心技术、材料和关键装备实现产品系列化,产业链条日趋完备,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政策与机制更加完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有效缓解海岛居民用水问题,改善人居环境;海水淡化成为严重缺水海岛地区主要供水方式之一,海岛水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

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动,海水淡化技术装置将不断升级改造,配套工程建设有序推进,运营监测监管日趋完善。海水淡化将突破当前规模偏小,利用量较少,分散供水居多,核心技术缺乏的瓶颈,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2)海水淡化市场爆发在即

统计表明,全球海水淡化年增长率达到8%,淡化工程规模已达8655万吨/日,60%用于市政用水,可以解决2亿多人的用水问题。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分析,目前我国海水淡化产水成本集中在5-8元/吨,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个,千吨以下的工程较多,海水淡化产能为100.88万吨/日,过去4年的复合增长率为9.21%。我国北方以大规模的工业海水淡化工程为主,主要集中在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电力、钢铁等高耗水行业。这也正是此次水资源税改革的试点地区。由于海水淡化可减征或免征水资源税,将引爆这些地区的海水淡化市场。

《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十三五”末,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05万吨/日以上,海岛地区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4万吨/日以上。新增苦咸水淡化规模达到100万吨/日以上。海水淡化装备自主创新率达到80%及以上,自主技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10%。

根据E20研究院测算,到2020年底,若海水淡化市场规模达到220-300万吨/日,则相应的工程市场空间约为180-250亿左右,值得行业内技术领先、专注于该细分领域的企业深耕。

(3)产业主体

E20圈层会员中,涉及海水淡化细分领域的有碧水源、中电加美、北控水务、九章环境、裕隆环保、中材科技、中铁四局三公司等。海水淡化将朝着低成本、低能耗、工程大型化、技术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3. 供水漏损控制市场被进一步激活

(1)供水管网漏损政策分析

水资源税改革以节约水资源为核心出发点,对供水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步激活与之直接相关的供水智能检测和漏损控制市场。2015年发布的《水十条》中提出,“对使用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内。”面临巨大的考核压力下,企业不得不采取多重措施,控制漏损率,以提升供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住建部和发改委在今年5月联合发布的《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中表明,“十三五期间将新建供水管网长度共计9.30万公里;对受损失修、落后管材和瓶颈管段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共计8.08万公里;在100个城市开展分区计量、漏损节水改造。“一系列政策都强力释放了供水设施新建改造、水表精确计量、智能检测、漏损控制的市场空间。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