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水十条漏损率考核在即,10%重任之下企业如何自救?

时间:2017-07-05 09:26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李艳茹

评论(

陈忠对此表示赞同:“产销差的控制,或许能够找到一个更优的模式。按目前不断下调的控制方法,等到数据控制在10%左右的时候,再往下就不一定是科学的。各家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产销差逐步控制的目标。”

漏损率控制方案探讨

面对漏损率,尹星认为管网管理是基础。她提出从未来看现在:“如果跳出今天的身份,50年后的管网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认为,管网,只要是透明的就好,只要是清晰的就好。目前我们的管网系统是一个黑箱系统,只知道多少水进去,收了多少的费用回来,至于黑箱里面是什么情况,很难说得清楚。或许我们能用20年的时间,把这个黑箱变成一个明箱。”

微信截图_20170705093338.jpg


深圳市拓安信计控仪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尹星

尹星认为,水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管网管理的能力,面对未来,应当先站住整体角度看问题,而不是考量今年的产销差要降多少点。产销差涉及因素众多,首先要将所有的问题进行筛选,再置顶对应措施。她提出三个解决方案:更换大表、分区管理、链接信息化。

微信截图_20170705093430.jpg

汇中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建国

“在产销差问题中,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多样的数据来全面描述整个管网,水温、压力、水质等。描述得越详细、越精准,在大数据过程中就越有基础。”董建国认为应当关注传输数据的质量,通过数据手段提前准备应对方案。

微信截图_20170705093510.jpg


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兼浙江省水表研究院院长  姚灵

姚灵提出要从表观漏失角度来重视水表的计量性能问题。十几年里,随着智能水表应用工作的推进,很多水表企业把注意力转移到数据传输的质量上,而忽视了水表计量性能和长期工作可靠性的提升,因此必须转变这种局面。姚灵对水表行业提出期待:“水表产业的重点,应该首先要把水表的计量性做好,其次才是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要切实降低产销差,需要水表制造企业和供排水企业共同联手,既要重视水表设计制造质量,又要重视水表的正确使用。”据悉,目前我国的水表产品中,计量机构98%以上是机械水表,因此要十分重视电子水表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使用。姚灵认为,水表产品计量性能与长期工作可靠性的提升是水表行业长期的工作重点。

漏损率控制案例分享

珠海水务:

王杭州介绍,去年,珠海水务的日供水量达101万吨,近城区服务面积达3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200万,用户数量达64.8万户,水价为2.2元,变动成本0.47元,漏损率约为15.48%。主要做法是构建漏控管理体系和方案的实施优化。构建漏控管控体系方面,以漏损控制为中心,同时制定年度目标并分解,由领导挂帅、层层落实,制定考核办法,奖罚并举,收到了良好效果。其中,查找降控重点并制定方案是实施重点:对于住宅小区,采用重点降空方式;对于市政管网,采用巡管为主的方式;对于用水大户,关注大表,优先轮换;对于小表用户,根据水表的使用年限和品牌来优先安排。方案实施及优化方面,每年根据前一年的数据分析,决定对公司范围内漏损大,且长期难于降控的三十大小区进行重点降控,取得较好的成效及降控住宅小区漏损的经验,为产销差的降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绍兴自来水公司:

微信截图_20170705093556.jpg


绍兴自来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徐国华

徐国华介绍,绍兴自来水公司供水量为30~35万吨/天,经过多年努力,产销差从25%左右降到了5%以下。在技术方面,绍兴自来水公司有着优良的智慧管网系统作为支撑。在2014年,绍兴自来水公司提出建设智慧管网,于2016年5月份通过建设部评审,今年还申报了华夏奖。管理方面,可总结几点经验:有着从源头、制水到排水的完善机制,倒逼每一个方面都做得很精细,倒逼我去管产销差;进行了分区试点,分为5个大区,即5个分公司,进而将考核指标落实到分公司,形成了良性定制的机制,还能促进分区之间的相互竞争;建立了双重考核机制,考核漏损率和漏出水量,且将漏损量指标考核到每一个部门;此外,公司检漏部门考核到位,80个岗位中有28个岗位量化了考核指标。量化岗位考核虽然在民企中较为普遍,但供水行业中不太多见。

中山公用水务:

陈忠介绍,从2012年的上半年开始,中山公用就定了指标,要求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在我们的年薪考核中占到5%,当年的产销差大概是16%。因为有了这些压力,我们完善看责任分配考核制度,将部分责任分发到下属子公司的头上,再进一步分到每一个人,与每一个人的奖励挂钩。这样以来,子公司工作更加到位,当年中山公用的产销差就降低了1个点,低于15%。

微信截图_20170705093612.jpg


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忠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