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高从堦:如何破解海水淡化发展技术之困?

时间:2013-07-05 10:40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朱丽娜

评论(

海水淡化是增加水资源总量、改善水资源结构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的重要选择,是解决我国沿海地区淡水短缺的重要措施。在“2013(第七届)环境技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水淡化与再利用学会理事长高从堦以“破解海水淡化发展技术之困”为主题,详悉阐述了近年来我国海水淡化的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对其它产业的带动作用,并对相关政策、成本控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图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水淡化与再利用学会理事长 高从堦

技术创新是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据高从堦介绍,目前,多级闪蒸、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等核心技术已大规模地应用于海水淡化项目。据统计,目前全球已建约15000个海水淡化厂,总容量达80.478Mm3/d,其中,投入生产的有74.838Mm3/d。我国通过40多年的发展,在海水淡化技术和工程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建成70多个海水淡化工程,装置总量达6.0×105m3/d,用户类型主要以工业为主。

海水淡化正面临着国外竞争和技术进步的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发展政策环境利好,有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基础和水资源短缺的补给需求。但同时,高从堦指出,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国外竞争和技术进步的严峻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抓住国家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迎接挑战、加大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推动我国海水淡化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高从堦谈到,目前我国反渗透技术在材料、设备、工艺及集成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发展进步空间。首先,反渗透膜技术及其复合膜得到不断发展,未来将向着耐氯、耐热、耐污方向发展;其次,膜组器技术不断发展,从板式、管式、中空纤维式向卷式发展;第三,关键设备不断改进,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作为膜法海水淡化的关键设备得到了快速发展,未来将向着进一步降低能耗的方向发展;第四,工艺过程持续开发,产业链向集成工艺发展,未来将充分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如:浓海水用于生产盐碱等。

政府有作为 助推行业健康发展

目前,海水淡化项目产能闲置严重,产出的淡化水如何能得到充分利用是行业内关注的焦点。为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高从堦呼吁政府加强统筹管理,注重协调监督。他表示,“海水利用管理条例”的制定有待推进,需要明确海水利用为水资源利用的一部分,将淡化水产品纳入城市供水体系管理,规定国家、地方补贴率,以扶持海水利用建设,保障沿海地区的用水安全。同时,针对淡化水进入市政管网问题,国家应给以优惠政策,给予海水淡化水价适当补贴。

为缩减国产海水淡化技术、设备与国外的差距,提高国产海水淡化设备的市场占有率,高从堦指出,政府需加大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鼓励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和工程经验,加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逐步向“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过渡,鼓励组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大型企业集团,对其在项目审批、贷款、生产用地批租方面给予优惠,向水电联供企业给予电价优惠,对浓海水相关资源化产品免征资源税。

未来海水淡化的发展趋势

高从堦认为,技术日趋精细化、规模趋于大型化、产业链逐步形成是未来海水淡化的发展趋势。技术方向上,未来需要提高反渗透膜效率,强化海水淡化工艺集成、降低能耗;同时,推动膜蒸馏、正渗透、电吸附等新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随着海水淡化相关政策的落地,海水淡化将趋于大型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淡化厂规模将从日产百、千吨级提高到百万吨级;高从堦认为,海水淡化产业链将逐渐形成并不断延伸,并向着推进水电联产、热膜耦合技术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再生能源,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高从堦指出,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材料业、设备制造业、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污水深度处理、工业废水“零排放”、苦咸水处理,再生水处理、饮用水、纯水、超纯水净化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作为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提升传统产业及环境保护的主重要手段之一,获取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回报。

编辑:朱丽娜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