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喝水问题,“水质怎么样”、“水价如何收”是两个永恒的话题。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围绕饮水安全和水价定价机制,代表、委员们展开了深入讨论。
水质:饮水安全是否会成为下一个“PM2.5”
回首2012年,全社会对“饮水安全”问题的探讨掀起前所未有的高度,饮用安全是否会成为下一个“PM2.5”也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赵平认为,水污染源于工业化;全国政协委员、曾任环保部主管污染防治和减排副部长的张立军也表示,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上大项目、大上项目,如果这些项目属于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环保压力就会加大,饮用水安全也将面临更大风险。
对于近期热议的地下水污染治理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水利部部长陈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态:最近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正在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地打击非法排污问题,将切实保护好地下水资源,让人民群众喝上洁净的水、放心的水、安全的水。
应对水污染,加强管理同样势在必行。《人民日报》副社长、政协委员何崇元认为,在对水源地进行分级保护的基础上,还需建立饮用水分级管理制度,他建议根据不同水源地的特点,制定对应的监测、开发、保护等法律法规制度,实现分级管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也提出,要调整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功能区空间定位,国家层面还应着手制定《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引入行政问责制。
水价:走出供水“低质低价”怪圈
3月初,全国工商联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水价形成和调整机制”的提案。提案指出,中国城镇居民用水长期被看作是公益性物品,水价长期偏低,难以反映水的商品属性和水资源的稀缺程度。
据统计,2012年,全国约30%的城市供水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供水企业迫于资金压力,难以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水质问题被长期忽视,供水质量无法得到较大提高,供水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
因而,全国工商联建议“实施水价成本公开与成本监审;明确水价定价机制,明确水价构成及调整原则;确定合理的水价调整周期,如以三年为周期,对水价进行相应调整;落实完善水价听证制度;建立供水企业价格补贴机制”。
保障水质、理顺水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喝水”问题能否处理好,关乎的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发展,更是所有公众的安全,乃至一个国家的基本价值体现。(中国水网综合整理)
编辑:成杨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