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城市排涝到底怎么了?

时间:2012-07-27 10:39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赵恒

评论(

近日,北京城区经过一轮强降水后,多处路面出现了严重积水,交通几近瘫痪。对暴雨已能提前预报、提前准备,为何还会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城市内涝是否成了大城市的通病?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正处于暴雨多发时节,下一次“考验”可能随时到来,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软环境建设 硬条件设施 缺一不可

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大部分城市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是其中重要原因。据《2009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仅有4%投入到排水系统建设维护中,难以按标准规定进行定期养护。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暴雨公式已沿用了几十年了。2011年,建设部对我国几百个主要城市的暴雨公式进行了修订。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采用计算机模型或新的雨型在进行排水系统设计。

极端天气的频率变高的同时,最初设计的不合理性凸显,没有预测到恶化速度之快。其次,地表低影响开发少,硬化的不透水路面居多,无法快渗入地下,全靠排水系统,对地下水储量也不好。最后,排水系统受环卫和大家乱扔垃圾影响,极易堵塞。

监控预警体系管理和预防措施、设计理念等都有待加强。

非一蹴而就 分流合流交互进行

有专家指出,除了提高标准外,北京的排水系统非常有必要改进。应朝着源头减排-过程汇流控制-末端调控等多途径、内涝控制-污染控制-资源化利用等多目标的排水系统改进。

在城市规划方面,主要是设计理念方面。如可以通过限制径流系数、径流体积外排总量或径流污染控制总量等对雨水系统进行控制;还可以从规划上对城市湿地、雨水塘、下凹绿地等可以调蓄的设施进行一些限定;对新开发区可以采用“低影响开发”的理念。

专家还指出,城市内涝的确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城市内涝问题针对新建城市和旧城区的解决方法不同。尤其对老城区。除了工程措施外,非工程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预警机制是减少涝灾损失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来实现。包括管网信息化、设计信息化、降雨预报信息化等。

北京城区有近1/3的管线是合流制。如二环内几乎都是合流制。全部改成分流制几乎没有可能。所以北京也在采取一些办法,如对重点的积水地区增加调蓄设施、提高排水能力等。专家认为,可以采取分散式雨水集蓄、减排的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控涝的策略。

鉴古观今 排水系统功能相差多大?

有专家称,下水道系统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设计标准,一般采用重现期。我国的雨水管道系统设计重现期一般为1-3年,重要地区3-5年,一些旧城区可能会是0.5年左右;但许多发达国际的雨水系统重现期都较高,如美国一般为3-25年,特殊地区更高。

除此之外,国外在对抗城市内涝问题上经验丰富。如日本在高密度的城区采用的多功能调蓄设施就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即在非雨季节可用作运动场、停车场等,而在暴雨来临是可用作雨水调蓄设施。德国的“雨水排放费”也非常值得学习。还有很多如分散式利用设施实际上也可起到径流减排的作用等。

中国古代的排水系统很值得现代人借鉴。如经常提到的北海团城的倒梯形砖;一些古建筑周围的明渠、渗渠等都是生态排水系统的一种。

北京等大城市在强化排水能力方面已有了具体设想。北京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成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投入21.2亿元,对中心城的排水管线全部实施更新改造。针对立交桥下凹桥区遇到暴雨容易突发积水的情况,北京市要求,今后在立交桥建设上尽量减少下挖式设计,确保在极端天气下立交桥下不再出现严重积水。

 

编辑:赵恒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