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9-24 09:28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傅涛
为什么谈新质动能?环境产业现在很难,从2003年市场化改革到现在,20年来,产业发展速度之快,行业在20年中浓缩完成了很多造神运动,现在面临巨大的滞胀压力。不光是环保行业,中国经济也面临滞胀压力,滞胀压力的本质是缺乏动能。
国民经济体量已经是二三十年前至少几十倍的量级,也可能是百倍的量级,但是驱动很难。环境产业也一样,产业早已做到了千亿级规模,拥有千亿级资产规模的企业在行业内已经有七八家,这么大的资产规模,企业却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压力,本质也是动能不足。
在“2024(第十六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傅涛以《环境产业的新质动能》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没有动能,环境产业就会停滞不前。
傅涛
百年变局之下,产业面临重构
百年未有变局之下,产业重构加快,所有传统产业都处在转型之中,“十四五”是一个巨大的断崖式变量,没有一个产业可以按照原来的路径继续发展,度过“十四五”进入“十五五”。如何回答未来的产业发展?傅涛指出,产业面临高质量转型升级,如果转不成,产业就得消亡。
在这个变革之中,伴随着大量的跨业攻守,涉及所有产业和城市的节能、低碳、绿色、循环新领地,也包括已经外化了、却没有产业门槛的环保领地。
这些新生的领地环境产业没能占到,特别是低碳领域,尽管与环境产业相关,但实际上并没有给相关公司带来盈利。节能、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等领域也一样,看似与环保紧密相连,实际上环境产业并未能成功占领这些新地盘。环境产业是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被切割出来的领域,没有产业基础,甚至原有的地盘也未必守得住。
环境产业没有自主价值的顶层设计,只是跟随环保事业随波逐流。虽然我们有大量的行业及环境相关规划,但从来没有权威的产业发展规划。环保行业事业形态的比重超过50%,部分地区甚至超过80%,导致我们没有产业形态,缺乏明确的发展路径。以前,环境事业地位高、能量足,现在尽管行业地位依旧,但是能量不足,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更难。
产业对决,我们有胜算吗?欣慰的一点是,我们有环境基本盘,环境业务形态不会消失,只要有城市,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就会集聚,就需要基础设施来支撑。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至少到2049年全面建成现代化时仍将持续存在。
人类发展离不开能源,环境是能源的阴阳对立面,不管能源变得多绿色,都需要环保来对冲。人类离不开环境设施,在可以想象的未来,它是一种稳态存在。然而,对于具体设施如污水处理厂来说,如果我们产业对决输了,水厂还是那座水厂,但可能已经不是环境产业的水厂,它可能是别的产业的预处理车间;如果我们赢了,产业底盘更大,我们可能会进入新天地,变成真正的绿色产业,占到GDP的百分之十几、二十几,我们能做到吗?
跑马圈地时代,游击队就够厉害,但产业之间的正面交锋,靠战斗力。胜负取决于产业竞争力,取决于调用新质生产力的能力。国家在2023年9月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也是在寻找新的动力。环境产业原来的动力是钱(通过融资)和政策,政策要配套财政资金,当前这两大传统动力乏力,行业需要新的动力,即新质生产力。
环境产业的新质路径在哪里?
新质路径在哪里?
首先是降本增效,项目业态不变,质量不变;通过精细化运营降低成本,降低药耗、能耗,探索无人化操作;在行业内增强竞争力,参与同业重组;在产业链上下游中拓展份额。这样在领域内做强,但缺乏向外部市场扩展的能力,也仅仅能保证生存而已。
第二条路是提质增效,锁定成本与投入,提高业务和产品的精细度、颗粒度、安全度,提高人的管理和劳动纵深。提质增效是能力外溢的,可以在产业对决中获得先机。
第三条路是一体两翼,用产品带动产业高质量起飞,补上20年工程化发展缺少的产业化这一课。
最终,人是产业之本,产业着力点是人,没有人的就业就没有产业,环境产业人是守住环境产业基本盘的核心。把人做强的路径就是智能化,用智能赋能给人,这是新质生产力落地的第一路径。
用人工智能给人赋能
信息化对于我们行业并不陌生,行业的信息化主要是围绕业务展开的,我们有很多信息化业务系统,一般公司至少拥有十几个系统,污水处理厂至少需要五六套系统,包括设备系统、安全系统、门禁系统、视频系统等等。信息化的着力点是业务、是事,而智能化的着力点是人、是场景。
去年是人工智能元年,今年被人工智能界誉为人工智能落地的元年。人工智能改变千行百业,
也将改变环境产业,路径和载体都是人。这与信息化有巨大的不同,信息化是取代人,智能化是让人的能力爆棚,人工智能是丰富人,智能化让人的能力涨十倍百倍,十倍百倍的基数要基于环境人,环境产业才能强。
下图简要表述了环境产业智能进阶的历程,自动化已历经40年,实现了水厂设施等边端的无人值守与自动运营,PLC、DCS、一键启停等都属于自动化。之后信息化兴起,将各厂信息汇总至总部,建立驾驶舱和调度中心,实现中央集中管理和人员减少。数字化阶段,将人的行为、设备操作等数据直接生成并传至中控室等管理系统。小模型出现后,可以在边端(如加药控制)上实现无人指引。智能化的本质是让边端的人更厉害,是在边端场景上为人赋能。我们把人工智能的后阶定义为智能化,智能化让人更丰富。
在信息化阶段,行业部署了各种业务系统,如:精准加药、精准曝气、在线监测、PLC/DCS、设备管理、视频系统等等,这些系统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核心,行业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将很多系统部署在边端。
智能化时代,环境设施角色,无论是厂长、副厂长还是巡检员,他们要完成不同的事,无论是做设备维护、设备巡检等终端管理,还是做考勤、绩效等,角色要在原生应用的云平台上完成这些事,基础底盘是业务系统。这就是环境设施人工智能原生应用的AI基础大模型。
编辑: 李丹
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长,清华海峡研究院生态中国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校友联合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董事。
曾经负责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多项水业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两山经济》 、《城市水业改革的十二个问题》、《城市水业改革案例与实践》、《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水业》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