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涛第二季】第二期!傅涛讲:环境产业的发展与分化
从讲述环保企业和企业家的故事到认识环境产业的本质,从《听涛》第一季到《听涛》第二季,面对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环境产业,寻找产业未来方向,共同迎接产业的第三次发展浪潮。
环境产业的本质是什么?如何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而发展?环境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把握住了哪些机遇,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产业界又是如何开启关于商业结构的思考与探索?跟随《听涛》第二季第二期,了解环境产业的发展与分化。
环境产业的本质,二十年、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说起环境产业的发展,首先从城市化、工业化剥离出来的实际上是污染物的治理。污染物产生了,无论产生于工业还是产生于城市,都需要把它变得无害,变得老百姓不投诉,没有不好的感知,这个过程称为污染物的治理。污染物的治理如果是内部治理就是事业行为,如果请专业公司来治理就称为专业治理。专业治理是构成环境成为产业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驱动性的因素。
中国用40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如果加上建国之后的30年,应该是70年,后40年是最快发展的40年,我们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环境产业作为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附庸,一个必要的补充单元,用了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这个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1.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大家知道早期没有环境设施,所以环境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围绕建设来的、围绕产权来的。污水处理设施也好,垃圾焚烧设施也好,大气治理设施也好,这20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带动了大量投资,形成了大量沉淀,环境的产业主体也是围绕着投资行为发展壮大,所以第一阶段称为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90年代末期,市政污水处理厂只有二三百座;到现在,有名有姓的污水处理厂到了5000多座,环保部监管的污水的主体达到了1万多个,再加上一些小的设施、乡镇的设施,其实有将近几万甚至十万个不计入统计的或者统计不出来的各种环境设施在运营。这还只是水的,固废也一样。
这一时期大量的投资建设,促进了环境行业基础的底盘。随着设施的建设,因为政府没有足够的钱,大部分建设行为是由市场主体来完成投资建设的。这一过程早期叫BOT,后来叫PPP。实际上投资机制建设主体的市场化构成了环境产业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分离,成为从事业形式分离出产业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的环保产业发展历史实际上主要是20年,虽然我们在90年代初期就有了比较强的专业设备,但是彼时的专业设备要依附于事业单位的建设运营才能发挥作用。环保产业真正以专业的形式、产业的形式分离出来,要从2000年之后算起。经过20年的发展,初步完成或者大部分设施完成了基础建设的投资期。
2.公共服务阶段
现在设施的进一步建设是提标,是扩容,是进一步的走向细部。主体设施已基本完成,环境产业发展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实际上从2015年就开始过渡了,到现在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在迈入现代化的全面进程之中,我们全面进入了环境产业的公共服务时代。我们建设设施、形成资产的本意是为了运营,为了处理污染物,为了实现资源物的资源化,那么首要工作是把污染物处理掉。这一工作具备公共服务性质:是由专业公司向责任主体(城市人民政府,工业污染的企业,园区)提供污染物从老百姓不喜欢到社会、大自然所接受的无害化的过程。这种无害化的过程核心体系是由污染主体付费给专业公司,专业公司凭自己的专业力量完成无害化的治理,这一工作称为公共服务。
挑战:环境产业主体支付能力受限
现在,公共服务面临一些挑战,挑战是什么?主要是公共服务的主体支付能力受到了限制。环境公共服务的范围从早期的点上治理到面上治理,到系统治理,到全面的甚至包括更细节的治理。举个例子讲,污水原来是处理一部分,后来是100%处理,再到处理雨水,再到处理河道底泥,公共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宽,政府采购的能力就捉襟见肘,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应付这么广泛的政府服务采购。
环境产业到了一个发展的阶段,已经形成了上万亿的资产,大量的资产在运营之中,不仅有运营成本,也有财务成本。这些资产如果全部躺在政府支付的成本中心之上,全部躺在甲方工业主体支付的成本中心之上,我们必然面临一些发展的天花板,这种结构叫环境产业的成本中心。我们把成本中心的这个过程走到了一定的高度,或者叫成本上限。这种结构本质上没有自己真正的商业结构,我们是依附在甲方定向性、专业性的委托之上,我们的经费来源往往就是一个,即甲方给我们的无害化支付。所以我们不断的在呼吁甲方应该多花钱,应该提高标准。
中国的污水处理标准已经成为了世界领先标准之一了。目前已经有60%的市政污水处理设施达到了一级A的水平,很多污水处理设施水平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更不要说发展中国家了;垃圾焚烧的烟气处理水平,也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并不是说环境就一定会明显改善,确实得到改善了是因为系统的结果,但是也造成了甲方在支付无害化的体系中间的不能承受之重。这种情况下必然造成环境产业的收益、产业发展的天花板受到一定的制约,在2016年、2017年实现了行业反转。这个反转就是资本市场的PE倍数由平均50多倍,直接跌到了20多倍。
以前老说,环境行业下凡了,不再是受资本追捧的一个行业了。因为环境产业发展的高峰期过了,按照原来粗放的发展,大部分企业难以为继,很难找到大规模的、粗放型的市场。这就造成了同业竞争加剧、内卷、利润过低、企业发展的速度变慢,发展速度变慢,环境企业的PE就下来了。这种收支关系的失衡受制于环境产业链条过于单一,把收入完全依靠在甲方的支付之上。这种情况下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必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机遇:在变革中思考环境产业自己的商业结构
这种挑战在2018年后逐渐显现,E20有20多家民营企业的重资产的圈层企业选择了被央企国企收购,换跑道,但同时也有一批新的技术性民营企业的兴起。行业从2017年、2018年到现在这四五年间实现了大量的翻转,原来简单依靠甲方支付的那种传统的模式实际上是难以为继的。这是因为环境产业的本质是责任主体甲方的一个代工厂,按照甲方(地方政府或者工业企业)划定的原料出厂的排放水平,按照甲方的定制标准,就是原料是甲方给的,做完东西也是还给政府的,环境企业只负责中间的一个加工过程,有点像一个代工厂。环境产业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政府责任划定的一个代工厂,政府给企业划定了非常清晰的边界,企业只在甲方划定的边界上继续耕耘。在甲方特别有钱的时候,企业耕耘的很舒服;当甲方责任越来越多、支付的面越来越宽、政府经营遇到了困难,开始压缩企业的成本,开始缓支付造成了应收账款问题。但也要看到产业的力量也在壮大,原来的环境产业从承接政府、承接工业企业简单的活,到现在有了自己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开始研究环境产业的商业结构了。
从2015年开始,我们就深刻体会到环境产业不能再以代工厂这样一种简单商业模式进行运作,要建立自己网络化的、多元化的商业结构,即环境产业需要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就是把已经通过20年的发展,形成的专业性的核心价值如何跟社会各种主体之间发生价值性的交换,形成一种稳定的交易关系。这种商业模式的探索,也促进了E20在2015年创办了商学院,到现在也走过了6、7年的时间,已经有近1000名学员,一直在探讨企业面临的这种变革。
01栏目:E20环境平台首档视频栏目《听涛》第二季
从解读宏观政策到认识环境产业的本质,以视频分享的形式,梳理产业脉络,探寻产业的逻辑,寻找产业的方向,揭示发展规律,启发产业同行。
02主讲人:傅涛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两山经济》《环境产业导论》作者。
03栏目定位及形式:知识类视频节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时长10分钟左右;
傅涛亲自讲述,依托E20环境平台20多年来和环境产业的同行发展,及其本人20多年来的深入研究及实践,无论是宏观政策还是微观企业,无论是公开资料还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来,并融入自己独特的观点。
往期《听涛》第二季文章相关链接:
【听涛第二季】首期开播!傅涛讲“从本质出发,重新认识环境产业”
相关视频
-
普拉克是如何实现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绿色处理的?2023-02-03 播放:9608
-
【听涛第二季】首期开播!傅涛讲“从本质出发,重新认识环境产业”2023-02-06 播放:6688
-
【听涛第二季】第二期!傅涛讲:环境产业的发展与分化2023-02-08 播放:6682
-
【听涛第二季】第三期:傅涛谈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的认识2023-02-09 播放:6999
-
680亿!65%是国企操盘!环保收并购市场一年复盘2023-02-10 播放:115007
-
【听涛第二季】第四期!傅涛:从四方面理解新时代的特征2023-02-13 播放:6675
从讲述环保企业和企业家的故事到认识环境产业的本质,从《听涛》第一季到《听涛》第二季,面对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环境产业,寻找产业未来方向,共同迎接产业的第三次发展浪潮。
环境产业的本质是什么?如何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而发展?环境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把握住了哪些机遇,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产业界又是如何开启关于商业结构的思考与探索?跟随《听涛》第二季第二期,了解环境产业的发展与分化。
环境产业的本质,二十年、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说起环境产业的发展,首先从城市化、工业化剥离出来的实际上是污染物的治理。污染物产生了,无论产生于工业还是产生于城市,都需要把它变得无害,变得老百姓不投诉,没有不好的感知,这个过程称为污染物的治理。污染物的治理如果是内部治理就是事业行为,如果请专业公司来治理就称为专业治理。专业治理是构成环境成为产业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驱动性的因素。
中国用40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如果加上建国之后的30年,应该是70年,后40年是最快发展的40年,我们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环境产业作为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附庸,一个必要的补充单元,用了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这个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1.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大家知道早期没有环境设施,所以环境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围绕建设来的、围绕产权来的。污水处理设施也好,垃圾焚烧设施也好,大气治理设施也好,这20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带动了大量投资,形成了大量沉淀,环境的产业主体也是围绕着投资行为发展壮大,所以第一阶段称为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90年代末期,市政污水处理厂只有二三百座;到现在,有名有姓的污水处理厂到了5000多座,环保部监管的污水的主体达到了1万多个,再加上一些小的设施、乡镇的设施,其实有将近几万甚至十万个不计入统计的或者统计不出来的各种环境设施在运营。这还只是水的,固废也一样。
这一时期大量的投资建设,促进了环境行业基础的底盘。随着设施的建设,因为政府没有足够的钱,大部分建设行为是由市场主体来完成投资建设的。这一过程早期叫BOT,后来叫PPP。实际上投资机制建设主体的市场化构成了环境产业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分离,成为从事业形式分离出产业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的环保产业发展历史实际上主要是20年,虽然我们在90年代初期就有了比较强的专业设备,但是彼时的专业设备要依附于事业单位的建设运营才能发挥作用。环保产业真正以专业的形式、产业的形式分离出来,要从2000年之后算起。经过20年的发展,初步完成或者大部分设施完成了基础建设的投资期。
2.公共服务阶段
现在设施的进一步建设是提标,是扩容,是进一步的走向细部。主体设施已基本完成,环境产业发展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实际上从2015年就开始过渡了,到现在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在迈入现代化的全面进程之中,我们全面进入了环境产业的公共服务时代。我们建设设施、形成资产的本意是为了运营,为了处理污染物,为了实现资源物的资源化,那么首要工作是把污染物处理掉。这一工作具备公共服务性质:是由专业公司向责任主体(城市人民政府,工业污染的企业,园区)提供污染物从老百姓不喜欢到社会、大自然所接受的无害化的过程。这种无害化的过程核心体系是由污染主体付费给专业公司,专业公司凭自己的专业力量完成无害化的治理,这一工作称为公共服务。
挑战:环境产业主体支付能力受限
现在,公共服务面临一些挑战,挑战是什么?主要是公共服务的主体支付能力受到了限制。环境公共服务的范围从早期的点上治理到面上治理,到系统治理,到全面的甚至包括更细节的治理。举个例子讲,污水原来是处理一部分,后来是100%处理,再到处理雨水,再到处理河道底泥,公共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宽,政府采购的能力就捉襟见肘,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应付这么广泛的政府服务采购。
环境产业到了一个发展的阶段,已经形成了上万亿的资产,大量的资产在运营之中,不仅有运营成本,也有财务成本。这些资产如果全部躺在政府支付的成本中心之上,全部躺在甲方工业主体支付的成本中心之上,我们必然面临一些发展的天花板,这种结构叫环境产业的成本中心。我们把成本中心的这个过程走到了一定的高度,或者叫成本上限。这种结构本质上没有自己真正的商业结构,我们是依附在甲方定向性、专业性的委托之上,我们的经费来源往往就是一个,即甲方给我们的无害化支付。所以我们不断的在呼吁甲方应该多花钱,应该提高标准。
中国的污水处理标准已经成为了世界领先标准之一了。目前已经有60%的市政污水处理设施达到了一级A的水平,很多污水处理设施水平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更不要说发展中国家了;垃圾焚烧的烟气处理水平,也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并不是说环境就一定会明显改善,确实得到改善了是因为系统的结果,但是也造成了甲方在支付无害化的体系中间的不能承受之重。这种情况下必然造成环境产业的收益、产业发展的天花板受到一定的制约,在2016年、2017年实现了行业反转。这个反转就是资本市场的PE倍数由平均50多倍,直接跌到了20多倍。
以前老说,环境行业下凡了,不再是受资本追捧的一个行业了。因为环境产业发展的高峰期过了,按照原来粗放的发展,大部分企业难以为继,很难找到大规模的、粗放型的市场。这就造成了同业竞争加剧、内卷、利润过低、企业发展的速度变慢,发展速度变慢,环境企业的PE就下来了。这种收支关系的失衡受制于环境产业链条过于单一,把收入完全依靠在甲方的支付之上。这种情况下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必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机遇:在变革中思考环境产业自己的商业结构
这种挑战在2018年后逐渐显现,E20有20多家民营企业的重资产的圈层企业选择了被央企国企收购,换跑道,但同时也有一批新的技术性民营企业的兴起。行业从2017年、2018年到现在这四五年间实现了大量的翻转,原来简单依靠甲方支付的那种传统的模式实际上是难以为继的。这是因为环境产业的本质是责任主体甲方的一个代工厂,按照甲方(地方政府或者工业企业)划定的原料出厂的排放水平,按照甲方的定制标准,就是原料是甲方给的,做完东西也是还给政府的,环境企业只负责中间的一个加工过程,有点像一个代工厂。环境产业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政府责任划定的一个代工厂,政府给企业划定了非常清晰的边界,企业只在甲方划定的边界上继续耕耘。在甲方特别有钱的时候,企业耕耘的很舒服;当甲方责任越来越多、支付的面越来越宽、政府经营遇到了困难,开始压缩企业的成本,开始缓支付造成了应收账款问题。但也要看到产业的力量也在壮大,原来的环境产业从承接政府、承接工业企业简单的活,到现在有了自己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开始研究环境产业的商业结构了。
从2015年开始,我们就深刻体会到环境产业不能再以代工厂这样一种简单商业模式进行运作,要建立自己网络化的、多元化的商业结构,即环境产业需要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就是把已经通过20年的发展,形成的专业性的核心价值如何跟社会各种主体之间发生价值性的交换,形成一种稳定的交易关系。这种商业模式的探索,也促进了E20在2015年创办了商学院,到现在也走过了6、7年的时间,已经有近1000名学员,一直在探讨企业面临的这种变革。
01栏目:E20环境平台首档视频栏目《听涛》第二季
从解读宏观政策到认识环境产业的本质,以视频分享的形式,梳理产业脉络,探寻产业的逻辑,寻找产业的方向,揭示发展规律,启发产业同行。
02主讲人:傅涛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两山经济》《环境产业导论》作者。
03栏目定位及形式:知识类视频节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时长10分钟左右;
傅涛亲自讲述,依托E20环境平台20多年来和环境产业的同行发展,及其本人20多年来的深入研究及实践,无论是宏观政策还是微观企业,无论是公开资料还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来,并融入自己独特的观点。
往期《听涛》第二季文章相关链接:
【听涛第二季】首期开播!傅涛讲“从本质出发,重新认识环境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