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环境合同服务路有多远?

时间:2011-02-17 13:21

来源:中国水网博客

作者:谷林

评论(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的环境氛围,实现腾飞更需要政策支持和自身模式转变等多重跨越。

   随着国家新兴产业规划刮起的春风,很多关注环保的业内外人士都惊呼,环保产业发展的春天到了。可在春天到来之时,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模式还需要更多台阶需要跨越。

   能源经验催生服务新模式

   现在的BOT方式是市场主流,但BOT也仅是尝试,在促进环保产业快速路上,还需要有一种更直接方式的服务机制推动,那就是环境合同服务。

   记得一位做节能的朋友,去年从深圳杀进天津时,信心满满。支撑他高涨信心的就是从中央层面,政府开始大力强调节能减排,并将其作为一种制度考核,另外就是合同能源管理制度作为一种市场机制得到中央政府层面的大力肯定和支持。在他认为,合同能源管理解决掉了一个业务困境,以前给客户谈节能,客户一没有节能动力,二对节能效果不信任,先掏钱实验节不节能的风险太大,三是采取后期节能分成存在政策盲区,需要分给节能公司的收益没有出处,容易被认定为节能公司和客户公司及决策者的黑幕交易。而如今节能是考核目标,有政绩压力和动力;另外,因为国家肯定了能源合同管理机制,就可以在前期免费为客户服务,后期参与节能效益分成。收益分成可以写进合同里,帐目问题可以解决。

   事实上,他也的确获得了机会,在过后不久,天津市政府相关单位发布了全市范围内的节能行动,并以补贴形式促进公司和个人换领新式节能灯。

   回转到水行业,这个在节能行业相对成熟的模式也正在成为水行业摸索发展的方向。

   环境合同服务现身“十二五”规划

   在一次中国水网组织的媒体发布会上,作为环保部牵头制定的《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起草建议人之一———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透露,该《规划》草稿,拟将在环保领域引入合同环境服务概念,初步计划选定部分试点,在土壤、河流、生态修复等多方面进行合同环境服务。他认为,通过引入合同环境服务,未来环保企业将逐渐向综合环境服务商转变。

   另根据《南方都市报》对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的采访,环境服务的市场十分巨大,甚至可以说无限,“几乎任何一个工业环节、乃至住宅附近的环境,都可做环境服务。”目前我国从事环境治理工作的人员有几十万人,如果引入市场力量将部分事业单位的环境监管、治理职能释放出来,将催生监测、环评、影响评价、审计、设备等多个方面的环保市场。林伯强建议,我国应强制或鼓励国企来做合同环境服务,同时由政府提供担保,壮大民企服务商的融资能力,从而促进综合环境服务的发展。未来综合环境服务将成为环保企业发展方向。

   三大问题阻碍发展步伐

   虽然愿景良好,尤其是政府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都具备了投入环保的压力和动力,但现阶段实行环境合同服务还是有很多的障碍需要克服:

   首先是模式中强调的收益分享.其中的收益如何界定,如何评估,由谁买单。不比上述的节能灯,节省的用电数可以明确计量,但环境治理的收益比较难于量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制约收益分成的实现。而且难以评估收益也自然难以评估投入产出,不解决这个问题,就难免会出现现在很多环保投入不但超支,而且最终打了水漂的恶劣现状。

   同时环境的收益者相对可能比较广泛,比如鄱阳湖治理,即使收益可以计算,谁最后来为收益买单,买多大比例的单,即使让相关政府来作为受益主体买单,也很可能造成部门利益纠缠等,这也将直接决定着环境治理公司的成本回收和利润。

   其次,实行合同管理,也需要治理方先行负担成本,必然对治理方的实力提出了要求。如果完全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实际可行,但相对使用融资手段等资本杠杆进行撬动式发展,其成本优势和速度必然会逊色很多。如何建立合理、高效的金融渠道支持,也决定着此模式和行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而现实情况是,现在的国内融资环境恶劣,尤其是很多私营企业遭遇严重歧视,提供有引导性的金融政策必要而且重要。

   另外,能源合同管理一样,环境合同服务也必须解决先花钱后分利的制度障碍,尤其是作为环境产业主要受益人的政府及国家企事业单位,要允许财政资金采购环境服务。《规划》的建议人之一,傅涛接受<中国环境报>采访时也强调认为,目前各级财政只允许采购环保工程和设备,还不支持采购环境服务。而作为环境服务最大的采购商,地方政府如果无法动用财政经费购买环境服务,将是合同环境服务开展的最大障碍。

   傅涛认为,目前国家对产业的思路往往是要扶持哪个产业,就大笔给产业投钱。但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对于有些产业而言,投给供给方,不如奖给需求方。如果国家对环境服务业提供扶持经费,最好能够补贴用户。&ldquo;对于工业排污客户而言,同样可以实现政府采购环境服务,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对工业用户进行补贴。需求的打开对产业、市场的刺激将十分直接。&rdquo;

   在法律方面,也必须尽快加强有关此的相应法律法规建设。和能源合同管理一样,因为环境治理收益目前难以也没有明确科学的量化标准,所以此模式前期一般也仅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如何保证治理企业的技术、资金等条件可以实现持续保持品质的提服务,如何保证收益单位可以按合同进行收益分成,在当前市场鱼龙混杂、信用严重缺失、决策不透明等等环境下,这些都将成为影响环境合同服务快速发展的杀手级障碍。

   资本盛宴聚焦产业钱途

   问题重重,方显开拓者的伟大。在政策大的利好形势下,行业发展还是给了行业从业者更多的信心。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统计,目前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3.5万家,其中在A股上市的环保企业有58家。有专家预言,在未来的&ldquo;十二五&rdquo;乃至&ldquo;十三五&rdquo;期间,他们中间将有望诞生中国的世界级环保企业。

   而在国家新规划出台后,据悉,行业知名政策专家傅涛最近几月几乎成为众多金融单位尤其是PE基金的咨询热线。很多的金融投资单位开始把眼光投向了环保产业,向他咨询行业政策、公司情况。
同时行业媒体也成了资本窥晲的对象。据笔者了解,不少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清华大学战略合作伙、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水行业门户网站中国水网。也许不久将来,我们在见证水业整体春天的同时,也可以看见中国水业媒体的资本春天。

   相对政府的金融引导,市场资本的热捧更能反映一个行业的热度,其关注的范围也更能反映其关注的深度。也许这个盛景不仅可以弥补政府作为的不足,也成为资本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环境合同服务,犹如箭在弦上,也许只待听那一声响亮的呼哨。
 注:本文来自水网博客http://blog.h2o-china.com/html/99/348899-201432.html

编辑:成杨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