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年多的酝酿,日立集团终于在中国水市场落子:成都和大连。
我国的水务市场化改革已进行8年,在这个时候进入,分得“一杯羹”的日本公司很多。五大商社中的四家“三井物产、伊藤忠、丸红、住友”,已涉足中国水务市场,他们大部分是以财务投资人的身份,通过注入资本参与水务,实现占领市场的目的,“投资-回报”的模式是他们擅长的。
日立给自己的定位显然不同,它还是以厂商为主发展事业,通过设备生产、工程建造、项目运营、必要的出资来占有市场,目的是在事业化的过程中,有更好的设备产生、更好的技术投放,通过自身的技术在运营上更节能,产生效益,从而实现经营目的。
与商社的投资方式相比,日立认为自己的投资能把所拥有的技术应用起来,实现环境目标,从而回报更能确保。同商社可能有竞争的关系,也有合作的关系。
去年,日立水业务销售额是1150个亿日元,在中国市场上,包括泵等设备销售在内,共有30亿日元左右的销售额,占比不到3%。新成立的日立水环境事业本部计划2015年在全球实现2000亿日元的销售额,那么,希望“中国市场至少能占到10%,也就是200亿日元”,日立水环境综合解决方案事业本部部长上田新次郎博士在接受中国水网记者专访时说,不过他也表示,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但是这只是目标,是否能实现还在考虑中。
在中国的基础
上田介绍,在水领域,日立在中国有两个厂,一个是泵的合资厂。一个是宜兴的水处理设备厂。泵的业务发展比较顺利,今年第二工厂的增资也做完了,在南水北调上也有应用;水处理设备的销售上则有困难的地方,一个是竞争性的问题,竞争优势偏差和竞争对手比较多,还有就是靠水设备或者机器销售的话,整个事业的销售额不会发展很快。
为什么要做投资、运营、项目运作呢?“我们觉得中国市场发展非常快,如果我们不涉及投资运营的话,可能对市场本身情况很难去理解,这是市场的需求”,上田说。还有,在运营过程中,日立有工程技术的力量,还有深度处理、升级改造方面的优势技术,和合理的合作伙伴合作以后,可能把水事业进一步的扩大。同时,日立集团的信息技术具有优势,把信息化的新技术也投入到水事业化的整个进程之中,发展的前景会更好。
在中国,水环境状况如何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日立集团也希望更快、更好地为中国的环境事业做出贡献,不仅是一个单体设备的提供,而是一种解决方案的提供,来满足中国环境的需求。上田说,“具体的事业方式有很多种,不是说我们抛弃了设备或者工程,而是在此基础上,在运营方面、资本运作或者投资方面会一起考虑。”
重新布局 两处落子
2009年11月,日立集团和中国国家发改委签订了一个低碳和资源循环的谅解备忘录,合作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智能电网、水处理、家电回收、绿色轨道交通4个方面。
今年,同国家发改委一起选择了示范区;10月份,和大连发改委签订了友好合作备忘录。
具体涉及到两方面:第一是大连市老城区现有给排水系统的合理化建议和研讨,即智能水网系统的示范;第二是长兴岛新兴工业开发区的海水淡化项目,这个地区正在建设,石化企业面临一个用水不足的问题。这两方面正在可研阶段。
海水淡化探讨两个内容,一是因为大连市本身在渤海湾,海水淡化技术上的探讨;还有就是日立想做运营,把这个项目做成一个BOT项目,这是一个商务模式的探讨。日立已经和长兴岛签订了共同探讨的合作备忘录,希望在明年2月份,把这些要素解释清楚,然后做为一个新的项目进行建设或投资。
在中国市场上,日立落子的另一个城市是成都。
日立认为,和中国优秀企业的合作,对于自己进入中国市场更有利。在四川,日立集团和当地在信息系统方面、电力方面已经有一些合作。今年6月份,和成都市的兴蓉公司接洽以后,在9月份,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兴蓉集团在给排水领域比较有经验,同时有政府背景,有市场化的手法,是一个很有活力的水务企业。
在供水方面,日立建议把供水系统更加合理化地设计,安全性提高,同时实现节能等效果,兴蓉觉得很有魅力的提案。所以双方合作有一个共赢的基础。
污水方面,成都市在长江的上游,对污水处理的标准越来越高,有深度处理的要求,农村也有新建项目的需求。在这些方面,如何合作,如何参与投资,运营,日立正在探讨过程中。
上田介绍,将来,对给水、排水、工业废水等进行监控后,实现对整个成都的水的信息化监控后,再上升到对流域的监控,以及对整个环境如何反馈,这是日立在探索的最终形态的智能城市的建设、智能流域的建设问题。将来是否入股兴蓉,也还在探讨之中。
外资要进入当地的水务市场的话,的确有难处。日立把跟兴蓉公司的合作当做一个切入点,本土企业有自己的强项,日立也有自己的强项,在互补的过程中寻觅共赢机会。
后记:近来,日本、美国等国政府都有绿色新政出台,日本更把进军海外基础设施领域的策略提到比较重要的位置,在此背景下,日企进军中国水务市场的热度逐步升温。大量先进技术、更新的服务模式、专业人才等也将涌入中国,这对于提高水务行业的技术水平会有帮助,也会加剧我国水务市场的竞争。而对市场的最终影响,还有待观察。
编辑:全新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