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网/固废网专家、清华大学副校长陈吉宁近期发表文章指出,2003年我国土壤表观氮盈余总量为640万吨、盈余强度为16.56Kg/hm2,远远低于欧盟的水平,但是氮平衡区域分布严重不平衡,面临着氮盈余管理和氮缺损管理的双重压力。
文章分析表明从2003年氮投入结构来看,化肥是我国氮投入最主要的来源,占氮投入的52.5%,化肥的过度施用是导致土壤氮盈余、威胁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的主要原因;其次为畜禽粪便,占氮总投入的27.7%。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和畜禽生产的日益集约化大大降低了畜禽粪便还田率,加剧了畜禽粪便对水体的直接污染,这种污染影响用表观氮平衡模型难以识别和分析。
全国氮盈余超过25万吨的46个地级市分为种植养殖业双驱动型氮盈余、种植驱动型氮盈余和养殖驱动型氮盈余三类。广大的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农业集约化程度低,氮盈余强度很低甚至为负值,中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多地少,农业集约化程度很高,氮盈余强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水平。2003年我国氮盈余强度超过270Kg/hm2的地级市多达224个,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北、江西和云南的43个地市的氮盈余甚至超过1200kg/hm2,其中广东深圳的氮盈余强度在全国排首位,高达30093kg/hm2。
我国大多数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氮盈余形式已经十分严峻,如果再不加以控制,将给中国的地表和地下水带来难以逆转的影响;而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的部分西部地区面临着轻微的氮亏损问题,如果西部地区的大量氮仍以畜禽产品的形式转移出农业生态系统,它们面临着严峻的氮亏损管理问题。
编辑:周芸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