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技术路线与工程模式选择

时间:2008-08-22 13:06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肖琼

评论(

目前,各地为了解决农民饮水污染问题,已纷纷启动或加快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照国家部署,中国将用10年的时间,解决3亿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根据《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国十一五规划内容,应从城乡一体化角度提出全县供水系统方案,并充分考虑供水系统的安全性。提倡发展适度规模集中供水工程,优先利用现有自来水厂辐射延伸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山丘区居住分散的农户,采取集雨、筒井等分散式供水工程解决。少数高氟水、苦咸水地区,找好水源困难时,采用特殊水处理措施,制水成本较高时,提倡分质供水。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水净化设施,确保向用水户提供水质达标的饮用水。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工程设计模式主要有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两种主要模式,集中式供水就是在人口密度集中的地方,统一架设管道,统一到户安装,形成一个有相对规模的供水组织。分散式供水则是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实施,该形式则是以高山地区为主。由于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广,地形复杂,居住分散等特点,而且部分地区农户分布在山区,因些,各地也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工程模式。

四川省苍溪县确定四种模式推进工程建设。一是跨区域调水模式。对供水设施齐全但水量严重缺乏的地区,通过建引水工程补充水量。二是延伸管网模式。对水源少的片区,通过延伸供水站管网,解决家民饮水问题。三是建联户供水站模式。对地处高山区、远离供水管网但农户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通过建小型联户供水工程予以解决。四是分户建井模式。对高山区居住分散的农户,通过打新井、改造老井予以解决。
广东省惠州市根据已经积累的解决农村饮水难的经验,因地制宜,采用三种方式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第一是把城镇自来水管网扩展到农村,这是对离城镇不太远的农村采取的解决方式;第二是在丘陵地区集中建设水厂,这是针对远离城镇但有好的水源的丘陵地区采取的解决方式;第三则是在山区建设水塔供水,把饮水安全工程与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结合起来,以解决山区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

宁夏改善农村饮用水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城乡供水一体化,扩大城市供水网线,辐射农村;二是兴建集中供水工程,让那些常年饮用分散水源的地方实行统一供水,使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三是对无法集中供水的地方采取集雨和泉水改造方式,提高水质。

附读:示范县的农村饮水安全模式

“五一”前夕,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被认定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区),其模式成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范式。

1.鄂城因地制宜选择工程模式。依托城区自来水厂管网向周边9个乡镇延伸,再依托乡镇自来水厂向周边村延伸,城乡供水同网同价。对居住分散的地方,以村为单位,对水库、湖泊、山泉水源净化处理后送到户。目前,鄂城57%的农民饮水达到安全标准,区里承诺:两年内农村安全饮水率达到100%。

2.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程监理、合同管理,通过公示接受全民监督。

3.多元化投资解决建设资金难题,争取上级投资近200万元,解决了1.5万人的饮水问题。区、镇财政每年列出600万元实施配套。全区投入义务工3万多个,节约资金120万元。吸纳社会资金500多万元,缓解了建设资金难题。

4.创新管理模式,过去,鄂城部分集镇水厂因管理不善,营运成本过高,濒临倒闭。现在,他们创新管理模式,将依托城区自来水厂延伸的工段全部移交给自来水厂管理。由私人投资的供水工程,实行业主负责制。分散供水工程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以水养水,保证水厂正常运转,有效降低水价,以确保建得成,用得起,农民长期受益。

 福建省明溪县高度重视农民饮水安全工作,把农民饮水安全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经过多年努力,现有集中供水196处,日供水20210吨,受益人口近7万人。同时还采用手压井、筒井、大口井、引泉等设施进行分散式供水。目前全县拥有井处数371处,受益人口近3000人,引泉设施75处,受益人口3500多人。

明溪县农村供水工程经过多年的实施从工程设计,现场放样、工程验收到建后管理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现已成立73家村级用水户协会,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管理,广大村民也因此喝上了安全的水。“十一五”期间还将实施集中式供水工程158处,分散式供水工程111处,工程总投资1335万元,受益人口34000多人。

编辑:肖琼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