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2008,云南昆明重拳出击治理滇池

时间:2008-05-13 09:28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评论(

滇池是昆明人的母亲湖,没有滇池,就没有昆明。

滇池流域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全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2007年,滇池流域以占全市13.8%、全省0.78%的国土面积,积聚了全市61.8%、全省8.5%的人口,创造了全市80.9%、全省四分之一的生产总值。

滇池作为昆明的“母亲湖”,是昆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滇池的前世今生

不了解滇池的前世,就不知它的今生。

滇池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面积约300平方千米,被誉为高原明珠。滇池的面积相当于杭州西湖的50倍,因此它既有湖泊的妩媚韵致,又兼容大海的壮阔气势。滇池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调节昆明气候、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功能,对昆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宜人气候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1986 年前,滇池水质还是三类水,按国家标准可做饮用水水源。此后,滇池水质迅速富营养化,重度浑浊,不再符合饮用水源标准。1994 年后,成为五类水,仅可作为农业用水,1998 年至 2000 年,连续三年是劣五类水,几乎失去了作为水的各种功能,成为一池废水。而1999 年、2000 年的蓝藻大规模爆发,被生态学家诊断为“患上了生态癌”。据环保部门调查,滇池水体中的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及有害物质等重要污染物的超标率,低的为50%,高的达80 倍之多。而草海(滇池的内湖)中的致癌、致突变、致畸形的物质高达60 种。

“九五”以来,中央将滇池列为“三河三湖”治理重点之一,云南省将滇池列为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之首。2007年6月30日,在国务院“三湖”治理工作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指出:“三湖”治理,滇池是难点。云南省委、省政府多次实地调研滇池治理情况,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滇池治理作为云南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可以说,滇池的污染是昆明“最大的生态灾难”。

滇池治理之路,曲折又坎坷

滇池留给昆明人的痛远甚于美好回忆……

从滇池被污染的那天起,昆明就肩负着治理滇池污染繁重艰巨任务,如何找到一条能尽快有效的治理办法,昆明市每一届政府经历了长期艰苦而痛苦的探索和实践。

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滇池治理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

1988年昆明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滇池保护条例》,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多年来昆明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实施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十五”计划,积极推进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

截至2006年4月,为治理滇池各级财政总计已投入资金约46.1亿元。

实施以削减污染物为核心,实施环湖截污、环湖生态建设、入湖河道治理、底泥疏浚、水源地保护和外流域引水“六大工程”。

为了细化目标任务,滇池流域被划分为2个规划区、5个污染控制区、10个污染控制单元等;2004年10月滇池治理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旨在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滇池治污搭建一个可供民间资本进入的融资平台。2004年,为了提高治理效率,避免多头执法,滇池管理局成立了综合执法机构。

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在滇池流域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使滇池水体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稳中有降,基本遏制住了滇池流域水质持续、快速恶化的势头。但是滇池流域总体水质恶化趋势却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草海和外海仍为劣Ⅴ类水质,29条入湖河流中24条为劣Ⅴ类水,所有经过城市的河流均受到严重污染,大部分水体黑臭。

这是因为:

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能彻底解决滇池污染问题的。我们说,治理滇池,光靠砸钱是不行的,但缺了钱,更是万万不行。从1993年至2006年为治理滇池各级财政总计已投入资金约46.1亿元。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吓人,事实上,其中还含有了农业、水利、环保、市政等方面的投入,如果单从治理和保护的角度来算,每年平均也就3亿,相比国外治理同等面积水体的投入来说,是非常有限的。受政策制约,滇池治理基金难以建立,接纳社会捐赠资金的渠道不畅,市场化运作筹集滇池治理资金没有真正起步。

昆明不仅缺钱,还缺水。“向滇池补水,是彻底解决滇池污染的唯一办法”,有关专家如是说。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草海和外海全年水质为劣V类,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达161%,且无清洁水进入湖泊,湖水自净能力很差,即使实施了环湖截污、环湖生态建设、入湖河道治理、底泥疏浚、水源地保护五大工程,入湖污染负荷依然超过滇池水环境容量,滇池水质目标仍难以实现。要达到改善滇池水环境的目标,近期必须每年向滇池补充Ⅲ类以上水质的水量5.5—6.5亿立方米。从哪里引水入滇?是云南省和昆明市党政领导需要破解的最大难题。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据统计,1998—2005年,昆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2倍,滇池流域城镇人口增加了1.45倍;流域内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从1988年的0.6亿立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 2.16亿立方米——预计到2010年,流域城镇人口将会从2005年的268.5万人增加到323.7万人,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将达到2.7亿立方米,占流域污水总量的79%以上。

总之,滇池久治未净,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客观上,首先滇池是内陆高原地质断层陷落湖泊,周边没有大江大河的水体补充,经历了1200万年的地质演变后,已经进入湖泊的自然衰老期,自净能力减弱,水体平均4年才能置换一次;其次,由于滇池特殊地理位置,造成了滇池是昆明城市及周边农村生活、生产所产生的所有污水的最终汇流地;滇池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全省的1/2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达到60%,而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数字超过20%时就可能出现水危机。主观上,我们对水环境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防污治污资金投入不够,流域内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水环境污染防治的意识不够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我们的治理工作。

滇池治污要取得大的突破,惟有从体制创新入手。

治理好滇池,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全市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和重托;

治理好滇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治理好滇池,是恢复滇池流域山青水秀的自然风貌,体现昆明山水城市的景观优势,建成高原湖 
滨生态城市的最基本要求;治理好滇池,是现代新昆明建设伟大战略构想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

2008年,新一届昆明市委、市政府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的态度,以更加果敢的勇气 、更加博大的气魄 ,更加超凡的胆略加快滇池治理步伐。

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抓住国务院加大“三湖”治理力度的机遇,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对滇池治理工作的部署要求,把滇池治理作为昆明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确保滇池治理取得更大成效。

2008年元旦,上任才5天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在昆明市环保局度过他到昆明的第一个新年。在认真听取有关滇池治理工作的详细情况后,这位新任书记把“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新观念首次引入昆明。

1月5日,仇和到建设中的第七污水处理厂进行调研,当听闻污水处理厂的处理等级要到2012年才能提升到一级A类标准时,仇和说:“不行,怎么要那么久?一定要在‘十一五’期间完成。”

3月12日 ,面对央视记者有关推进环境保护是对发展经济优先这一增长模式的深刻转变,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甚至会对地方一把手的“选票”产生影响的“敏感”话题时,张祖林市长坦然表态:“选票固然重要,但是真正地留一片青山绿水给子孙后代更为重要,所以说实在话,为了治好滇池,关闭企业也好,要撤下级的职也好,我倒不惜丢一张选票。”

张祖林市长同时指出,要在昆明市所有层次的政府部门,包括区县、乡镇、办事处乃至社区,层层签订责任书,要求“党政一把手对于所规定的环境保护的指标,节能减排的指标,如果达不到,那么就按照规矩来追究问责一把手,这就是一票否决,如果出现问题了,可以免职。”

3月27日,仇和宣布,在太湖治污中行之有效的“河长制”将被引入滇池治理,入湖河道流经区域的党政一把手要对辖区水质和截污目标负总责。于是,昆明市各级党政要员又多了一顶乌纱帽——“河长”。

盘龙江河长仇和,新宝象河河长张祖林,大观河河长杨远翔,金汁河河长李培山,新运粮河河长田云翔……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我是河长,就要带头督察、检查、决策、负总责,”仇和坚定地表示。

3月31日,昆明市召开全市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水环境综合治理会议。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铁腕治理滇池的动员令:

会议号召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治理滇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定要下更大的决心,以更高的标准,用更严的措施,铁腕治污、科学治水、综合治理,实现“湖外截污、湖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四大刚性目标,还滇池一湖清水,让滇池流域人民永享滇池水利之益。

2010年,实现滇池流域城市、乡镇政府所在地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0%以上,滇池一级保护区范围内散居居民污水收集处理率达70%以上,一级保护区外村庄污水收集处理率达40%以上的目标,并且,污水处理标准全部达到一级A类标准,中水全部回用。建立入湖河道水质监测系统、污染源监控系统,做到全面覆盖无盲区,连续监控不间断。

到2013年,滇池流域辖区各县(市)区基本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核心区内工业园区完成生态化改造,自然村达到生态村标准;森林覆盖率5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县城区绿地覆盖率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

多少年来,昆明人想了又想、盼了又盼的不就是这样的美景吗?

蓝图已经绘制,如何把它变成现实,是每一个昆明人更是昆明市委、市政府的神圣职责。

“坚持环保优先,让滇池流域人民永享水利之益,远离污染之害。”市委书记仇和坚定的语气里透出坚强的决心。

“把滇池流域作为昆明未来最大的发展性资源,作为现代新昆明建设最大的载体平台,作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把滇池治理看成长远发展的投入和投资,当作经济建设来看待,当作经济发展来投入,当作生产性项目来安排,当作长效产业来开发,当作市场主体来运作,当作企业集团来管理。”

“坐而论”不如“起而行”。滇池治理要取得更大的进展,必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2008滇池治理工作,新一届政府打出铁腕组合拳。

重拳一:铁腕治污,坚持环保“七个优先”

铁腕治污,把环保优先贯穿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一是在作出发展决策时,优先考虑环境影响。二是在编制发展规划时,优先编制环保规划。三是在新上投资项目时,优先进行环保评估。四是在调整经济结构时,优先发展清洁产业。五是在建设公共设施时,优先安排环保设施。六是在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时,优先增加环保开支。七是在考核发展政绩时,优先考核环保指标。

重拳二:科学治水, 实施治理“七大工程”

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围绕“一湖三环”两年闭合,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两年突破,主城、环湖及29条入湖河道截污收集处理三年达标,牛栏江调水四年投运,滇池清淤和外流域调水六年基本实现的时间要求,启动倒逼机制,集中力量推进水环境治理“七大工程”。即:环湖截污工程、城市洁净工程、农村面源治理工程、水源地保护工程、湖滨生态恢复工程、植树造林增绿工程、山体保护复绿工程。

重拳三:综合治理,创新管控“七大机制”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规划、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按照“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思路,建立以利益导向为核心的一系列管理和控制机制,把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纳入科学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轨道。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制,二是建立优化产业机制,三是建立市场投入机制,四是建立科技支撑机制,五是建立政策扶持机制,六是建立公众监督机制,七是建立干部考核机制。

2008,春城昆明吹响了滇池治理的冲锋号,一场保卫母亲湖的硬仗已经打响,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

编辑:张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