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各开发银行敦促就气候变化问题加强与私营部门合作

时间:2007-03-16 01:41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并成立脆弱国家工作组   菲律宾马尼拉(2007313日讯)各多边开发银行敦促与公共和私营机构展开进一步紧密合作,以满足未来能源需求,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多位多边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负责人星期二表示,“只有在真正实现了公私合作,我们才能营造投资环境,通过一种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方法来满足全球的能源需求。”   主题为“为清洁能源融资”的会议将于3月13-14日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伦敦总部召开。在此会议前夕,非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行)、泛美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负责人在伦敦举行会谈。   在2005年召开的格丽尼戈尔斯(Gleneagles)峰会上,多边开发银行应八国集团之邀,在世界银行的协调下开始准备“清洁能源和发展投资框架”。此次伦敦会议是格丽尼戈尔斯峰会的继续,目的是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建立强有力的合作关系,以支援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投资。各负责人一致期望本次会议能制定推进该过程的具体措施。   多边开发银行责无旁贷地在可持续能源的全球合作中担任领导角色。由世界银行协调的“清洁能源投资框架”、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可持续能源计划”、泛美银行的“可持续能源和气候变化计划”以及亚行的“清洁能源和环境规划”都是多边开发银行实施的工作计划的内容,旨在提高能源效率,减轻和适应气候变化,并确保清洁能源的获取和利用。多边开发银行采纳了泛美开发银行关于成立生物质燃料工作组的建议,并且同意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经济、技术和环境可行性的评估活动进行协调。   多边开发银行负责人强调,能源对于全球减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来说至关重要。然而,过度依赖矿物燃料不仅可能影响收支平衡,而且可能导致当地、区域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费用大大增加。   各负责人指出,要成功地向低碳经济转化,就需要制定能够刺激碳市场的合理的长期全球政策框架,还需要有激励公共和私营部门进行早期投资的激励机制,以开发低碳技术并将其投入市场。   伦敦会议旨在确定筹措更多资金所必需的特定措施,以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其重点在于寻求方法,增加从公共和私营部门获得的资金流量,从而向低碳经济转变。这些措施将包括在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洁净煤技术等方面进行投资。   这次会谈是各负责人经常性会晤的一部分内容,旨在就关键性问题交换信息,并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进行互补性探讨。除在能源会议之前进行的讨论外,他们在3月13日上午召开的会议上重点讨论了全球经济发展、债务可持续性、脆弱国家面临的问题、治理和反腐败以及解决全球供水和卫生的途径等。   在“脆弱国家”或经济表现差的国家问题上,与会的多边开发银行强调了援助这些国家的重要性。脆弱国家和受冲突影响的国家是全球减贫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道路上面临的严重挑战。多边开发银行负责人承诺将密切合作,尤其是在部分开发银行目前在为软贷款增资的情形下,一如既往地推动这一议程向前发展。甚至为了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快速取得效果,多边开发银行的负责人针对脆弱国家设立了工作组。该工作组的任务是在以下方面提出建议: • 在脆弱国家通力合作的共同界定和共同运作原则,包括为确定与多边开发银行最为密切相关的资源组合作出安排、实地工作以及在特定干预工作中发挥领导作用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 与其它捐赠方的关系,包括联合国各机构。联合国各机构在处理危机和危机发生后的情况方面具有颇有价值的补充能力。 • 完全从受影响国家角度出发协定程序,以确保多边开发银行的回应得到有效设计和实施。   工作组将在世界银行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上向多边开发银行负责人做汇报。   多边开发银行负责人一致认为,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制定的“债务可持续性框架”是非常有用的工具,为管理贷款(尤其是之后的债务免除)提供了指导原则。各负责人一致同意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多边开发银行制定新的程序,以便在这些框架的早期及整个开发过程中加强合作和信息共享。   各位负责人还对强有力的国际努力表示欢迎,这将为进一步实现发展目标提供一个支持环境。他们重申了在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上密切合作的承诺,并敦促决策者们在保护好当前环境、使之持续到未来的同时,充分利用全球有利形势来应对维持全球强劲增长这一更艰巨的挑战。

编辑:全新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