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生态环境部: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时间:2025-02-21 09:33

来源:生态环境部

评论(

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全国科技大会部署,坚持“四个面向”,以支撑保障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以重大科技需求为牵引,以科技创新重大行动为抓手,以战略科技力量为支撑,打造开放包容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环境,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支撑。

到2035年,生态环境领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幅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方法取得重大突破,环境监测和模拟等一批关键技术和设备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显著增强,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全面实现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打造开放包容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环境

(一)建设统筹协调的生态环境科技政策体系

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发展预测与中长期科技战略研究,组织制定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发展规划。强化生态环境领域与相关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的衔接,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科技政策工具箱,推动制定有利于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产业、人才、教育、知识产权等政策。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等智库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生态环境专家委员会对重大规划政策的咨询作用。

(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培育生态环境科技领军企业,加大对生态环境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支持企业开展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牵头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和区域示范类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建设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联合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技术联盟等协同创新组织,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引导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共建一批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平台,共同开展产业方向研判、技术标准创新、知识产权布局等研究,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

(三)构建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转化应用市场机制,加强创新服务保障,推动形成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竞相迸发、产学研用衔接高效、创新效能持续提升的绿色技术创新工作格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全国科研院所、高校、创新型企业以及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生态,形成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一盘棋”。

三、实施生态环境领域基础研究提升行动

(四)加强基础研究前沿布局

强化战略需求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突破生态环境领域核心技术、仪器装备与软件中的基础性原理问题。创新多污染物、多尺度、跨介质复合污染防治全链条理论方法。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机理和生态系统碳汇过程研究,构建碳污融合排放清单。开展环境中典型新污染物去除机理、环境风险评估及表征方法学研究,加强生态环境健康、基准和标准研究,开展噪声和光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研究。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理研究。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关键机理、分析评价、预警监测等研究。开展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创新理论和卫星遥感应用算法研究。探索适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时空表达、分析、建模的新理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领域重大前沿问题研究。

(五)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

完善重大基础研究问题建议、咨询、立项和指南引导机制,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提升基础研究占比,研究解决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科学问题。支持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瞄准前沿开展自由探索和颠覆性创新研究,推动完善支持基础研究人才潜心研究的政策机制,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研究探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合作模式。加快培育和打造生态环境领域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四、实施生态环境领域关键技术攻关行动

(六)推进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项目

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地方、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各方面意见建议,建立生态环境领域重大科技需求凝练和重大研发任务形成机制。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围绕减污降碳增汇、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新污染物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河湖生态环境、核安全、数智化环境监测与治理等推动布局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推进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水利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和污染防治关键技术攻关。发布重点科技项目指南并实行清单管理,吸引和鼓励全国科技力量开展联合研究。

(七)开展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和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科技集成示范

围绕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标准化建设指南、规模化样板工程。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流域海域、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绿色高质量发展需求,谋划开展一批生态环境科技集成应用示范。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组织全国优势单位联合攻关,由地方政府组织建设高水平示范工程并形成技术标准,探索建立部省联动的污染防治攻坚战科技创新示范工程组织模式并进行推广。

12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