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4年,对于环境产业人来说,是充满挑战与艰辛的一年。
这一年,我们见证了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看到了“两新”政策打开循环经济之门,也感受到了环保企业乘“一带一路”东风,扬帆出海的踊跃和张力。
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背后,是无数企业在应收账款困境中的挣扎,是化债之路的艰难探索,更是外部环境困难叠加产业发展换轨带来的行业阵痛。
这一年,环境产业人的心里满是酸楚与无奈。应收账款的困境,像一座大山压在企业肩上,让企业的运营举步维艰。地方环保标准像极了比武打擂台,重压之下的企业也不敢有丝毫懈怠。资本热潮褪去,多家环保IPO退市、撤单 ,让我们再一次看清楚市场的残酷与善变。
“活下来”成为万千环保企业的主旋律。无奈与坚持的交织,亦是对困境希望的渴求。
2025年开年,我们再一起回顾下2024年环境产业的十大新闻,新闻背后折射出来的环境产业人的心路历程,也希翼着为行业未来的走势方向提示一二。
2024十大新闻目录
中国资环集团成立,“两新”政策等加持,释放循环经济新蓝海
新质生产力首入政府工作报告,行业聚焦智能化与产品化
特许经营重磅文件密集来袭,市场更趋规范化
迎战应收账款困境,化债之路渐趋展开
走出去热潮不退!中国环保企业加速出海
存量资产收并购大幅增长,行业整合洗牌加速
国办发文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供排水一体化大踏步前进
标准“比拼式”向严,行业重压下前行
50个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确定,污水资源化再进一步
IPO严把审核关、市场降温,退市、撤单潮汹涌
01 中国资环集团成立,“两新”政策等加持,释放循环经济新蓝海
2024年10月18日,新央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中国循环经济驶入快车道。
为切实发挥“国家队”龙头作用,中国资源循环利用集团成立之后,开始市场化重组整合国资央企相关资产和业务,并购重组行业优秀企业。
比如,华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欧冶链金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先后宣布并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中节能(汕头)再生资源技术有限公司、湖南锂汇通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公司也将并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一系列旨在畅通循环利用链条的行动正逐步展开。
不仅是央企层面动作频频,地方也积极响应。
2024年12月,全国首家地市级资源循环集团——莆田市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获批成立。
此前,广东省、山西省、四川省、河南省、江苏省、天津市、山东省、福建省等多个省市已相继发布《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实施方案》,均提出围绕循环利用全产业链,加快培育行业骨干企业的目标。其中,江苏省明确表示,到2027年要布局培育100家以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
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省市级资源循环集团登场。
国家对循环经济的支持不仅体现在政策层面,更落实到真金白银的投入上。国家将大幅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的规模,支持“两新”工作。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彤轩在“2024(第十八届)固废战略论坛”上也透露,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正与中国供销集团、中国再生资源集团展开合作,致力于对一切有价值的再生资源进行回收。
五万亿规模的庞大市场,加上“两新”扶持、超长国债发行等利好,都在为城市回收体系与循环经济相关领域“输血”和助力。
强劲的市场风口下,众多环保企业纷纷踊跃参与,积极布局资源循环利用领域。
如侨银股份成立了开封侨银资源循环有限公司,致力于拓展资源循环业务;泰达股份与宁德时代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将在退役新能源汽车及废旧电池循环利用的政策研究、回收网络体系搭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广东广业投资集团下属广业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与韶关市国资委携手,共同推动城市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尽管资源循环市场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瀚蓝环境总裁金铎在“2024固废战略论坛”上指出,当前增量市场中的许多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完整闭环和系统性,仍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
总体而言,资源循环利用的浪潮已然涌起,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下,这片充满潜力的 “蓝海” 有望为环保企业带来丰厚回报。我们期待环保企业能够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创造更多辉煌。
相关链接: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