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高进水浓度下,青岛水务集团减污降碳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4-10-23 09:57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零碳源投加技术

  针对传统生物处理工艺污水碳源利用效率较低,能耗高、药耗高、高碳排放的问题,公司自主研发并推广应用了涵盖“预处理系统、生化处理系统、技术装备和控制体系”的城镇污水零碳源投加深度脱氮除磷全过程关键技术,成为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提标和绿色低碳转型路径选择。

  在预处理系统构建一种基于剩余污泥回流的新型活性发酵初沉系统,实现了城镇污水主流工艺碳源原位开发,改善原水碳源结构,提高原水碳源利用率。在生化系统中,研发了适用于多种工艺的低溶氧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除磷技术。针对高污泥浓度运行工况,开发了零碳源投加生物脱氮除磷技术装备体系及智慧控制系统,保证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同时采用了低溶氧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除磷核心技术。

  目前,该技术应用规模达98万吨/日,碳减排量4.5万tCO2e,节能降碳效果显著,形成良好的技术产品化路线。

  2项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方面包括污泥资源化处置和再生水利用两个领域。

  污泥资源化处置

  污泥资源化处置包括协同厌氧消化关键技术和甲烷菌强化关键技术。协同厌氧消化关键技术通过热凝固物投配比、反应温度、pH、停留时间等响应面试验,建立了协同厌氧消化调控策略,实现了体系碱度和营养物质的平衡;甲烷菌强化关键技术通过投加热凝固物、优化厌氧废水上升流速、容积负荷率等举措,颗粒污泥产量增加10%,产甲烷菌的饱和产甲烷速率由2.5天缩短至1天,沼气产量提高27.7%。

  在污泥处置方面,青岛地区污泥处置主要采用三个路径:好氧堆肥+土地利用;污泥掺烧+发电回收;污泥干化+制生物质燃料。积极推行污泥绿色标准化通行证,好氧堆肥产品、污泥干化和掺烧后产物广泛用于土壤改良、园林绿化、苗圃种植、生产有机肥、建材利用,实现分质应用,实现了污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再生水利用

  在再生水利用方面,通过“一水多用,一管多供”发展方向,重点在景观用水、工业用水、城市杂用、清洁能源等方面发力。

  至2030年,重点去建设再生水“四横三纵”环网体系。

  在政策保障方面,青岛市将再生水纳入非常规水资源配置,建立长效付费机制,由商业性反哺公益性。同时,重点在“生态、资源、能源”三个属性优化再生水产业总体布局。

  目前典型的案例第一个是现在给高品质再生水替代热电厂脱硫用水、热网用水,我们开发了一个技术,青岛有海水淡化,我们用海水淡化的旧再利用,这样的话废旧膜二次利用,高品质再生水护航工业发展。

  刘浩介绍了再生水领域的典型案例,其一是工业领域的高品质再生水项目。替代热电厂脱硫用水、热网用水,海淡废旧膜再利用。实现替代脱硫用水120万吨/年,替代热网用水53万吨/年。

  另一是再生水能源利用,通过水源热泵技术向热力公司售热,实现一水多用,开辟“无煤化”供热新路径,水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降耗的典型案例。该项目再生水利用量达2160万吨/年,供热量为54.50万GJ/年,碳减排量为12.29万tCO2e/年,减少标煤燃烧4.65万吨/年。

  1个绿色低碳评价机制

  建立绿色低碳评价机制,减污指数、降碳指数、协同指数和增效指数。减污指数指污水处理质效体现减污能力,包括污水处理能力、水质达标率、污染物削减量、噪声臭气治理等。将碳指数指污水处理过程的减碳、替碳、固碳、高效设备利用、智慧水务搭建、内碳源开发、高效脱氮除磷技术应用、污泥资源化、能源化开发利用等。协同指数指上下游产业联动,包括污水厂与排水管网的厂网联动、再生水河道生态补水、污水清洁能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碳排放核算等。增效指数定义为社会增效和经济增效,包括环境友好程度、开放服务程度、政府群众满意度、技术运营水平、吨水建设成本、人均营业收入、万吨水运维人员等。

  绿色低碳标杆厂的评价横向比较污水处理厂减污降碳和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水平,纵向比较电药耗、质安健体系建设、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和任务措施推进情况,在明确短板之后向绿色低碳精准发力。

  刘浩表示,展望未来,集团将在2025年全面建成省级以上绿色低碳标杆厂,并在2028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增强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改善的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

12

编辑: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