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案例】污泥好氧堆肥

时间:2024-04-16 15:30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为促进行业交流进步,便于行业同侪互学互促,推动中国环境产业转型升级。E20环境产业圈层特推出《水务行业优秀案例汇编》,汇集了近150例案例,涉及村镇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工业园区废水治理、水环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网再生水回用、污泥处理处置等领域。

项目名称:污泥好氧堆肥

推荐单位: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参与环节:投资建设运营

项目所在地:青岛市李沧区

 

项目概况

青岛娄山河水务资源有限公司是青岛水务集团全资的污泥处置企业。该项目2014年1月由青岛水务集团提出,2014年12月发改委核准投资,2016年9月21日正式开工建设,2017年9月30日项目通过环保验收。采用“连续运行槽式翻抛加负压供氧除臭一体化工艺”,设计日处理污泥最大量为300吨/日,总投资1.56亿,占地约3万平方米,位于李沧区滨海路22号甲,主要服务于青岛市内四区的团岛、麦岛、海泊河、娄山河、李村河、张村河等污水处理厂。


示范意义

从根本上解决青岛市污泥处理处置问题起到积极作用,确保了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避免产生二次污染,为青岛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作为污水专业相配套的污泥处理处置设施,逐步建立起从污泥产生、收集、转运、处理处置利用的有序衔接,为青岛污水处理行业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项目亮点介绍

本项目采用“连续运行槽式翻抛加负压供氧除臭一体化工艺”,特点是占地较小、产品质量稳定、生物发酵周期短、自动化程度高;沿槽长划分不同供氧分区,设置不同的分区风机并采用变频控制,按发酵阶段的不同,精确提供供氧通风控制;负压供氧方式,供氧同时实现大部分工艺气体的收集,对臭气的收集效率高,能耗小,运行成本低。

(1)实施效果

项目的建成,将含水率76%的污泥处置为含水率在40%以下的熟化有机营养土,污泥减量化达到60%以上,并有效杀死了污泥中的病原菌和寄生虫卵等,实现了污泥无害化处置的目的。营养土目前应用于园林绿化、土壤改良等方面,但技术检测指标达到《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2018)中A类相关要求,具有一定的农用潜在优势。

(2)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有效解决了青岛市污泥处理处置的相对滞后的现状,保证了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形象的提升,将青岛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城市、并为青岛市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3)生态效益

通过对城市污泥进行“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处置,熟化为可用于园林绿化、土壤改良的营养土及可作为填埋场的覆盖土等,使污泥变废为宝,最终得以“资源化“利用,根除城市污泥对水体及土地造成二次污染的隐患具有重要贡献。


项目技术工艺/装备简介

(1)技术工艺/装备名称

主要装备有:混料系统、布料系统、翻抛及出料系统、曝气及除臭系统。

(2)工艺/装备原理

混料系统:通过皮带机将污泥、辅料及返混料,按照一定比例输送到混料机予以混合均匀,达到工艺发酵要求;

布料系统:将混合均匀的物料按照工艺要求,输送并布设到发酵槽中;

翻抛及出料系统:通过翻抛机对发酵物料翻抛,使物料每天在发酵槽中前进4米,并将发酵熟化好的物料从发酵槽中输送到出料皮带,完成出料工作;

 曝气及除臭系统:工艺风机通过布设在发酵槽底部的布气板进行抽吸,为发酵物料供氧,并同时将发酵堆体中产生的臭气、水汽予以收集;除臭风机将散逸到发酵车间内的臭气通过位于车间顶部的吸风口进行收集;风机收集的气体统一输送到生物除臭滤池处置达标后排放。

(3)工艺/装备特点

本项目采用“连续运行槽式翻抛加负压供氧除臭一体化工艺”,共30条发酵槽,最大污泥处置量为300吨,可以结合来泥数量的变化进行灵活处置。同时,根据季节不同变化,发酵物料初始温度的差异,工艺上对辅料添加比、发酵堆体供氧量,以及发酵时间等可以灵活优化,较同类项目在生产成本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4)工艺/装备流程图

 截屏2024-04-16 15.35.04.png

(5)项目部分案列照片

截屏2024-04-16 15.34.49.png

编辑:王秀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