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3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时间:2024-03-27 10:58

来源:生态环境部

评论(

2024年3月27日上午10时,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的主题是: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发布会邀请到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王志斌先生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104314391.jpg

 裴晓菲: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我们邀请到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王志斌先生介绍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最新进展,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先通报两项我部近期重点工作。

一、《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发布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近日发布,《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对新时期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进行部署。

《意见》提出,到2025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基本建立,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体系健全、机制顺畅、运行高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全面建立,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明确了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四项重点任务。一是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持国家指导、省级统筹、市级落地的原则,完善省、市两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统筹开展定期调整和动态更新,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共享。二是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支撑综合决策。三是实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落实环境治理差异化管控要求,维护生态安全格局,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协同。四是加强监督考核。会同有关部门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将制度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纳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实施情况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对于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守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具有重大意义。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抓好《意见》落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联动、完善法规标准、强化能力建设、积极宣传引导。

二、生态环境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公布第二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决策部署,根据《关于印发〈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有关要求,近日,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印发《关于公布第二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确定了第二批19个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分别是河北省邢台市,山西省吕梁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浙江省湖州市,山东省东营市、济宁市,河南省洛阳市、鹤壁市,湖北省武汉市,四川省资阳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甘肃省兰州市、定西市,青海省西宁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哈密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第八师石河子市。

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支持,引导试点地区着力构建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利用有机结合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探索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路径。

下面,请王志斌司长介绍情况。

1711508629278877.jpg

生态环境科技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王志斌: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一年之计在于春。很高兴能在这样阳光明媚春花烂漫的时节,有机会向大家介绍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进展情况,就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同大家进行交流。首先,我谨代表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向大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风物长宜放眼量。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同时进一步强化领域科技。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科技体制改革精神,立足国家生态环境战略需求,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组织管理,增强高水平科技供给,生态环境科技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认真落实中央科技体制改革任务。完成组织拟订科技促进生态环境发展规划和政策职责划入,以及相关编制职数划转和人员转隶工作,增设职能处室,成立科技工作专班,科技管理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组织召开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会议,黄润秋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对高质量做好新征程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工作进行动员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凝聚共识和力量。

二是多措并举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发展。推动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推进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部署,研究制定重点专项管理工作方案、实施细则等。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3个重点专项,并正式启动2024年指南编制工作。组织开展核与辐射安全、减污降碳、新污染物治理等方向重大科技需求征集凝练。

三是持续强化生态环境战略科技力量支撑。研究调整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加强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基地平台绩效评估和优化调整,协调推进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组评估。2023年以来,建成环境感官应激与健康等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无锡)等工程技术中心3个,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等部级科学观测研究站7个。

四是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帮扶和科普宣传。推进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驻点跟踪研究和科技帮扶,形成相关技术方案、政策建议等400余份,为驻点城市加强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了有力支撑。启动中国公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调查研究,完成第八批36家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创建,继续组织“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大学生在行动”等生态环境科普活动。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助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美丽中国建设。

我先简要通报这么多。下面,我愿意回答各位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谢谢大家!

裴晓菲: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大家开始举手提问。

落实中央科技体制改革精神谋划生态环境科技发展(答问一)

CGTN:去年,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将组织拟订科技促进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职责划入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请问这次改革具体包括哪些?对此,生态环境部在落实改革精神方面有哪些考虑和举措?

王志斌:谢谢您的提问。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科技是极其重要的“国之大者”。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组建中央科技委,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凸显了科技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同时,将组织拟订科技促进生态环境发展规划和政策职责划入生态环境部,也赋予了我部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

我体会,这次职能划转,就是要求生态环境部作为主责单位,聚焦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美丽中国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从生态环境领域的角度,研究谋划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计划、项目部署等近远期规划体系,出台相关法规标准、技术规范、产业发展、人才激励等一揽子政策制度,构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比如,接下来我们将积极谋划并推进“十五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规划研究与编制相关工作。

关于您刚才提到的这次中央科技体制改革特点,我们理解是,强化领域科技。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可以发挥生态环境职能部门更熟悉、更了解本领域发展趋势和科技需求的重要优势。主要体现在3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精准聚焦重大应用需求,针对性地部署科技攻关任务,加快突破应用研究重大瓶颈制约,支撑保障美丽中国建设。二是有利于落实和践行新型举国体制要求,构建更加高效的资源统筹和协同攻关机制,促进形成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一盘棋”。三是有利于发挥绿色环保产业发展优势,把服务战略、面向需求、推广应用贯穿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全过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周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总体上看,生态环境领域科技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从实践中来和到实践中去2个方面:从实践中来就是聚焦实际问题凝练科技需求,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更好支撑服务管理决策;到实践中去就是加强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更好解决实际问题和管理难题,并围绕整个领域发展的前瞻性需求增强关键科技储备,引领推动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

对生态环境部来说,落实这次中央科技体制改革精神的部署和考虑,可以概括成“三个5”。

第一个“5”是要把握好五个关系。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任务,要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集中攻关和协同创新,业务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举国体制和领域科技、部门科技的关系,系统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切实增强生态环境科技供给。

第二个“5”是重构重塑五大体系。要按照先立后破、积极稳妥、提升效能的原则,重塑重构与新型举国体制相适应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管理体系、价值体系、人员组织体系、创新平台体系、评价考核体系,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塑造科技创新的新动能新优势,全方位支撑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第三个“5”是推动落实五项任务。蓝图已绘就,关键在于抓好落实。重点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构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新型举国体制、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基础研究、强化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打造生态环境领域战略科技力量。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下一步,我们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打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组合拳”,突出重大科技需求凝练牵引,用好重大科技项目战略抓手,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作用,加强科技规划和政策机制保障,推动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

谢谢。     

科技创新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答问二)

21世纪经济报道:去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其中加强科技支撑是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请问,在加强科技支撑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方面有哪些考虑和部署?

王志斌: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科技创新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近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加强科技支撑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纲领。

生态环境科技是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利器。去年,我们组织召开了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会议,对以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赋能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安排。重点来说,有4个方面。

 一是加强美丽中国建设基础科学研究。围绕破解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实践难题,在理论方法、成因机理、过程路径等方面解决一批基础性重大问题。比如,在新污染物治理方面,开展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全生命周期阻控等理论方法研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进一步阐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态系统安全、重大风险识别与人类活动适应机制等。

 二是强化美丽中国建设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扩绿增汇、风险防范等方面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展跨区域、多尺度、多介质的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的溯源、调控和协同治理等技术攻关,强化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科技支撑,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比如,在蓝天保卫战方面,聚焦PM2.5和O3协同防控,加强精细化模拟及多污染物近零排放治理技术等研究,支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三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重大项目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应用驱动,开展美丽中国建设重大科技需求凝练,并向中央科技办报送相关科技需求建议书。推动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推进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部署,加快制定重点专项管理工作方案、管理实施细则,以及2024年度项目指南编制工作方案,做好重点专项承接工作,确保“接得住、管得好”。

 四是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科技支撑力量。推进实施高层次生态环境科技人才工程,培养打造高水平生态环境人才队伍。协调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评估,建设生态环境领域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创新平台,推动国家级科研院所建设,支持高校和科研单位加强环境学科建设,打造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谋划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发展顶层设计,组织开展中长期战略研究,推进“十五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规划研究与编制相关工作,储备推出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工程,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科技支撑。 

谢谢。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现四方面突出问题(答问三)

北京青年报:2月26-28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陆续向海南省、青海省、福建省、河南省、甘肃省反馈了督察情况,请介绍一下此次督察反馈的总体情况,有哪些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

裴晓菲: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工作部署,根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23年11月21日至12月22日,5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分别对福建、河南、海南、甘肃、青海5省开展督察。今年2月26日至28日,各督察组陆续向被督察省份反馈督察意见,并同步移交责任追究问题清单和案卷。

总体来看,此次督察的5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督察也发现,对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期盼,工作还存在差距,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差距。部分地区和部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有偏差,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督察发现,一些省份仍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问题,一些省份在推进项目发展中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化工园区布局问题突出,部分行业转型升级乏力、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

二是推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有短板。一些省份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四水四定”要求落实不到位,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还有较大差距。从曝光的典型案例来看,部分地区“挖湖造景”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是生态保护修复不力。海洋、湖泊、草原、林地,以及自然保护地生态破坏时有发生,矿山违规开采及生态修复滞后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生态修复项目方案制定不科学、验收降低标准、后期管护不到位。

四是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明显。从督察情况看,被督察省份不同程度存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一些地方落实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要求不力,管网不配套、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等造成污水长期直排、漏排和溢流。我们集中公开了一批典型案例,曝光了一批突出问题。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指导督促被督察省份科学制定督察整改方案,全面落实整改要求,扎实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

谢谢!

推进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重大专项(答问四)

封面新闻:在《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提到,推进“科技创新2030-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重大项目,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下该项目进展情况?

王志斌: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长远决策部署的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旨在解决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复合污染治理重大科技瓶颈,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该专项瞄准2030科技创新战略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绿色引领、产业带动,以京津冀可持续发展重大需求为牵引,以科技创新突破多介质复合污染治理难题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空地一体化环境感知与智能研判,工业聚集区、农业农村地区、都市区等环境质量改善和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研究,在京津冀开展综合示范,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规模化样板工程,全面支撑京津冀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示范区和雄安绿色发展标杆区。

在中央科技委员会的领导下,专项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国家战略导向、应用需求牵引,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一是坚持实施机制创新。加强决策指挥和组织协调,创新科研组织模式,统筹调动、高效配置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社会创新资源,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形成定位明确、分工合理、资源统筹高效协同的专项科技攻关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

二是强化央地协调联动。强化重大科技需求凝练,地方深度参与专项实施,加强专项成果在地方的转化应用,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加强任务实施、成果应用推广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等方面的衔接。

三是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专项攻关任务。支持企业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推动专项成果有效推广应用。

目前,重大专项正在走审批程序。一经批准,我们将加强组织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协同联动,抓紧推进并确保重大专项顺利实施。

谢谢你的提问。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答问五)

南方日报: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请问,生态环境部如何推动生态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具体的实践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王志斌: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提问。生态环境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结合生态环境领域实际情况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

一是完善支撑保障措施,营造有利政策环境。我部印发《关于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出构建以市场和管理需求为导向的成果转化体系,推动树立正确的科技评价导向,营造“基础研究—管理支撑—技术服务”协同发展的有利环境。

二是拓宽转移转化渠道,加速成果应用扩散。我部组织实施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初步建立中央—省—市联动的需求对接体系,通过“一事一议”咨询服务、“一题一训”技术培训等方式,组织咨询服务300余次、技术培训40余场、大型推介活动6场,累计推介先进适用技术近600项、服务1500余家企业。

三是完善成果转化体系,促进多方协作融合。我部依托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汇聚降碳减污各类优秀科技成果5000多项,建立5000余人的多领域技术和产业专家库,并组建了七十多家政产学研用金介单位组成的理事会创新协作网络。

在此基础上,按照“需求分析—技术遴选—工程应用—产业孵化”的线上线下服务链条,甄别梳理需求,组织技术团队开展跟踪研究形成技术解决方案。比如,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技术,支持部属单位与地方政府、新型研发机构等联合实施成果转化。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分散、运行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平台与新型研发机构共同遴选适宜技术,组建技术产品二次开发和专业市场经营团队,实现了技术的设备化、模块化,半年内在多地推广应用100余套。针对嘉兴市作为典型平原河网城市复杂严重的水生态环境问题,组织科研团队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将“湖泊内源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直接应用于嘉兴南湖等数十项水生态修复工程中,达到了减少内外源污染、提高河网水体透明度、构建清水性草型水生态系统的目的。通过治理,嘉兴南湖水质由原来的湖库五类升至湖库三类,透明度由原来的0.2米升至0.8米,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确保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举措落实落地(答问六)

新华社:刚刚您提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已于近日印发,请问生态环境部在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面有哪些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

裴晓菲: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的3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对新时期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进行了系统部署。生态环境部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从四个方面抓好《意见》的实施,确保各项行动举措落实落地。

一是开展宣传培训。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内容,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和特点,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说清楚、讲明白。同时,我们还将在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平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开设咨询窗口,及时答疑解惑,推动各地加强信息共享,分享做法和经验。

二是出台配套政策。主要有三个层面,在法律方面,积极推动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纳入正在编纂的生态环境法典,强化法律支撑。在规范性文件方面,研究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细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发布、实施应用、调整更新、数字化建设、跟踪评估、监督管理等重点环节的管理要求。在技术标准方面,围绕建设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持续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同时,结合美丽中国先行区和示范样板建设等,谋划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

三是完善实施机制。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本领域工作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协调联动。同时,我们将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出台《意见》配套措施,落实工作任务,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建设,及时总结推广正面典型,曝光反面案例,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指导地方跟踪评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和实施、调整更新和备案、三类单元环境质量变化等情况,做好监督管理。对生态功能明显降低的生态环境保护单元、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重点管控单元以及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的其他区域,加强监管执法。将制度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纳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实施情况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谢谢!

以科技促进环境质量改善,以投资带动环保产业发展(答问七)

央视网:我想问的是近年来环境投资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成效非常显著,生态环境部在科技创新促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2024年在推动投资和产业发展融合方面有哪些打算?

王志斌:谢谢这位朋友的提问。应该说环保投资和产业,环保技术对改善环境质量,促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以来,生态环境部聚焦科研攻关、绿色生产、成果应用等方面,持续增强高水平科技供给,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效显著。聚焦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科学问题,组织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等科技项目,突破了一批环境问题的成因机理和内在演变规律,研发了一批经济可行性更好的、效率更高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装备,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建成并运行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汇聚各类优秀科技成果5000多项,开设10余个技术服务专区,畅通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供需对接渠道。联合科技部印发《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通过驻点跟踪研究、科技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等方式,助力地方政府和企业解决在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中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编制发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工程技术规范等,为地方和企业选用先进、适用、可靠的污染治理技术提供科学指导。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修订《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和《生态工业园区标准》,提升工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目前已建成生态工业园区73家,据2022年度统计,73家生态工业园区创造了全国7.6%的工业增加值,而COD、氨氮、SO2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仅占全国工业排放的4.6%、2.9%、0.9%和1.4%,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全国低81%,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0.81%,优于全国工业园区平均水平。以全过程污染预防为核心,积极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开展重点行业、工业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筛选推广先进清洁生产技术,推动重点行业、园区和区域节能、节水、节材、减污和降碳,实现源头减量、过程减排、末端治理和综合利用。

关于您提到的推动投资和产业发展融合方面,我们探索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多元协同的生态环境投资模式,以投资带动环保产业发展,拓宽环保产业市场空间,以产业壮大支撑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促进投资与产业深度融合。2024年我们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发挥中央资金撬动作用。完善中央各类资金管理制度,指导地方加强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预储备项目清单成果应用,强化重大项目组织实施。指导地方提高项目储备质量、提升资金使用成效,带动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二是大力引导金融资金投入。研究制定金融支持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生态环保金融项目储备库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生态环保投入。三是发挥自然环境生产要素作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创新,加强EOD项目调研,挖掘亮点、凝练经验,指导各地加快推进项目落地见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两山”转化新路径。

谢谢。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取得显著成效(答问八)

人民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效,在推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行动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谢谢。

王志斌: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要求,更好推动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和管理支撑的深度融合,2018年生态环境部成立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重点以支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为目标,以集成应用为导向,聚焦以磷为核心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水生态完整性评估等六大专题,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和驻点城市“一市一策”科技帮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成效显著。

一是构建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知识库”和“工具箱”。系统诊断长江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揭示问题成因及机理;研究建立全时空“诊”、全过程“控”、全方位“治”、全要素“保”的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技术体系,重点构建了水环境精准溯源和系统治理、水生态调查—评估—修复等技术模式,形成覆盖全链条的科技供给。建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智慧决策平台,服务推动沿江省市科学数据共享。

二是科技支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国家科学决策。围绕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等攻坚战重要任务,开展关键指标内涵判定、期望值确定、监测关键技术和质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支撑出台《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试行)》。坚持需求导向,开展“风险防范—污染管控—排口管理—水源保障”管理技术研发,全力支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黑臭水体整治、化工园区水污染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和尾矿库污染防控等攻坚战专项行动。组织专家团队赴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现场进行问题研判,圆满完成国家重大活动的水环境质量保障任务。

三是科技助力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地方精准施策。以联合研究成果为基础,“前店后厂”,送科技、解难题。分两批派驻66个驻点专家团队开展水环境形势分析、磷污染来源解析,以及122个水体水生态调查评估等,形成源清单、问题解决方案等700余份,帮扶地方解决治理难题。与2018年相比,驻点城市总磷浓度平均下降约30%,“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景重现,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谢谢。

裴晓菲:感谢王志斌司长,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