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在2023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原院长马林聪作了主题发言,并对环保产业未来的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一、优化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布局;二、加强科技研发;三、发挥市场化机制;四、注重标准的实施与执行。
马林聪
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要求
马林聪表示,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为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并提出了两个阶段性的目标。
一是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二是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同时该《纲要》的发布,也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八项重要任务:一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二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三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四提升建设工程品质;五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六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七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八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
并涉及七大重点工程的建设:一、区域质量发展示范工程;二、重点产品质量阶梯攀登工程;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升级工程;四、服务品质提升工程;五、中国品牌建设工程;六、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增效工程;七、质量安全监管筑堤工程。
高标准支撑高质量
马林聪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7年修订以后,对于企业标准管理做了一个制度性、根本性的变化,以前的企业标准要经过各地方的标准化主管部门的审查、备案,这个要求没有了,企业标准回归到企业自身,由企业自行负责、公开,为了防止标准下滑以及质量的下降,整个行业水平的提升受到了影响,所以2018年,由市场监督总局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的意见》,在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领跑者”制度的基本实施机制。
为实现信息共享,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机构建立了质量分级及“领跑者”信息管理平台,展示领跑者重点领域、排行榜、领跑者、质量分级及领跑者标准、政策标准资讯、专家咨询入口等信息。
为促进企业标准的提升,提升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意识,推动行业产品和服务按照标准达到高水平的要求,中国标准研究院的资源环境分院还进行了企业标准“领跑者”品牌的传播与管理。里面设计了领跑者产品标准的证书以及标识,还有达到这样一些标准的标识,以及认证的配套制度。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激发企业在标准、技术、服务及管理互动发展方面的创新活力,培育一批以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型、创新型行业标杆企业,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标准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办法》,这项管理办法和整个培育的程序文件都完成了,具体落实也由中国标准研究院的资源环境分院承担。
所有这些领跑者标准工作都要凝聚成为打造中国的品牌,包括组织的品牌、产品的品牌,通过以上路径来支撑高质量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化体系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十四五” 期间,国家又发布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简称“《纲要》”),涵盖了七方面重要内容,其中第三项提出要完善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为主导,统一检测方法、统一标准、统一标识,不管是认证还是评价,各个机构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评价,符合要求的可以打一个绿色标识,过去的有机食品、无公害,现在都要集中到国家的统一绿色标准上来。
马林聪表示,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化,双碳目标提出以后,大家非常重视低碳方面的事项,包括开一个会议要测算一下碳排放,还要回去卖碳的指标进行中和,现在更注重的是CCUS碳的储存和一些碳真正的中和技术方法的开展,我们已经形成了很多标准,并且在其他标准当中,现在都加入了很多碳指标方面的要求。在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化方面,市场监管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具体工作也是由中国标准研究院资源研究分院组织专家来做。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主要遵从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全覆盖,涵盖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林草、金融、商务、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方面,实现碳排放重点行业和领域全覆盖;
第二个原则是多维度,一是目标、技术、管理、评估全流程维度;二是基础共性、碳减排、协同降碳、碳清除、市场化机制的技术路径维度;三是针对国家、地区、园区、组织、产品的不同对象的维度;
第三个原则是多层次,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该《实施方案》围绕这个体系框架,下达了一批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制修订专项计划,提出了绿色低碳标准“四大行动”,包括双碳标准强基行动、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和低碳前沿技术标准引领行动,以及绿色低碳标准的国际合作行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为绿色低碳发展保驾护航。
环保产业标准化现状
环保产业标准体系框架
环保产业的标准体系涉及到大气、水、固废、噪声等领域,与环境产业配套的标准,就是从环境产业的不同领域做相关设施、产品、药剂或者环保材料,以及相关技术标准,服务效果评估等,污染排放和环境质量还会遵循强制性的标准要求。
整个环境产业的标准体系就是一层一层往下细分,具体到水务领域这个子体系,马林聪重点介绍了三类支撑碳达峰的重点标准,一是环保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包括GB 36893-2018 《空气净化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37484-2019 《除尘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37483-2019 《污水处理用曝气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37485-2019 《污水处理用搅拌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二是,《高效能污染物控制装备评价技术要求》系列国家标准,包括《高效能大气污染控制装备评价技术要求》系列国家标准、《高效能水污染控制装备评价技术要求》系列国家标准、《高效能固废控制装备评价技术要求》系列国家标准;三是,《环保系统设施运行效果评价技术要求》系列国家标准,包括大气污染处理、水污染处理、固废处理处置等设施装备运行效果评价技术要求。
环保产业标准化现状
截至目前,国内已发布标准4569项:水、气、固污染防治领域标准较多,环境修复、环保服务类标准较少;行业、企业标准较多,国家、团体标准较少;具体内容中,监测检测方法、设备产品标准较多,性能测试、工程运维、服务标准较少。
在环保产业国际标准化方面共发布标准817项,其中大气251项,包括ISO/TC 146 空气质量:SO2、Nox、 TVOCs、气溶胶、颗粒物检测方法和在线检测系统等国际标准。
水427项,包括ISO/TC 147水质:水质在线监测仪器的规范和性能测试方法、试剂盒检测方法等360项国际标准;ISO/TC 224 饮用水、污水及雨水系统相关服务活动: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和污水处理服务评估指南、风险管理、应用示例、水效管理系统等领域26项国际标准;ISO/TC 282 水再利用:农业灌溉、工业、城镇水回用方面的标准41项。
其他139项,ISO/TC275 污泥回收、循环、处理和处置:正在制定土地利用、热处理、无机物回收等方面的标准8项;ISO/TC238 固体生物燃料:燃料分类分级、元素检测方法等57项国际标准;ISO/TC207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环境绩效评价、生命周期评价、温室气体管理、绿色金融等74项标准。
环境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马林聪表示,虽然我国环保产业在许多重点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但目前仍难以获得用户的品牌认可,各种“乱象”仍然存在,给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下一阶段的重点应从技术突破和工程化转向环保产业的高质化、规模化、品牌化,从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并从四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优化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布局。优化环境产业的结构,推动绿色制造、绿色服务等新型环保业态的发展;在环保通用装备、仪器仪表和水、气、固等细分领域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品供应集中度和品牌认可度;拔高环保装备产品制造加工标准来提高环保装备产业门槛,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环保装备,减少无序、低端竞争,避免产品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集中优势形成发展合力;鼓励环境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二、加强科技研发。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的投入,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环保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全面梳理我国环保装备在原材料、仪器仪表、系统集成能力与配套水平等方面的短板、堵点和卡脖子的问题,开展产学研用协同的科技攻关,以产品质量、效能为核心提升产品价值。同时,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环保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三、发挥市场化机制。环境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方合作,鼓励大型央企、国企、民企积极介入环境产业,采取“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组建运营+装备制造龙头企业联盟,形成高端产品在联盟内小循环示范,其核心产品质量、效能行业领跑;促进企业间合作,鼓励环境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盟和合作,形成产业链协作机制。
四、注重标准的实施与执行。已发布的环保装备能效类强制性国家标准,对装备能效、部件通用标准等进行了刚性规定,但在实际中标准执行的严肃性不够,标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环保标准实施检查专项行动,保障已研制标准的落地实施。
编辑:陈伟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