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案例】中石油华北石化循环水回用处理项目(浓水准IV类标准排放)

时间:2023-05-05 15:23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为促进行业交流进步,便于行业同侪互学互促,推动中国环境产业转型升级。E20环境产业圈层特推出《水务行业优秀案例汇编》,汇集了近200例案例,涉及村镇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工业园区废水治理、水环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网再生水回用、污泥处理处置等领域。

项目名称:中石油华北石化循环水回用处理项目(浓水准IV类标准排放)

推荐单位:北京翰祺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参与环节:工程工艺包提供商,含工艺设计、设备供货、现场调试及担保水质等技术服务。

项目所在地:河北省任丘市

项目概况

华北石化公司循环水排污水来自五个循环水场,要求充分考虑循环水远期可能采用长江水、黄河水补水,水质硬度变高等因素,以及远期提标等需求,确定两种工艺模式。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的产生作为循环水场补充水,浓盐水达标排放。

示范意义

国家发布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旨在全面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减污降碳,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同时,石油化工企业响应习主席长江大保护政策的要求,相继出台环保方案,对排入长江黄河的污水量和污染物有更高的要求,对污水的回用率也提高了标准。

中石油华北石化循环水回用处理项目建成后,产水达到三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实际排放的COD量比标准低30%,氨氮量比标准低80%,总氮量比标准低50%。因此该项目在提高污水回用率,污水排放减污降碳,实现绿色低碳经济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在石化废水污水资源化处理,尤其是浓盐水的达标排放领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项目亮点介绍

(1)实施效果

实际产水完全达到回用标准,排放的浓水中COD小于20mgl, 氨氮小于1mg/l,总氮<10mg/l,分别比排放标准低30%、80%及50%,大大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2)社会效益

浓盐水中悬浮固体、有机物及重金属经过不断富集后若不经过处理,将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因此,降低浓盐水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污水处理工艺中碳源的使用量,已经成为减污降碳、降本增效的重要课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

根据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中特别提到,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 

基于此,浓盐水减污降碳高标准排放的关键技术具有极大推广意义,对未来积极探索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优化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废物综合利用,达到污水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发挥重大作用。

项目技术工艺/装备简介

(1)技术工艺/装备名称

污水工艺流程为高效气浮、曝气生物滤池、超滤反渗透、臭氧流化床、NDN组合滤池等。

(2)工艺/装备原理

高速溶气气浮:高压溶气水通过溶气释放及控制系统至气浮池中心进水管释放,并和进水充分接触,释放出的微气泡与进水中的矾花充分接触,形成上浮的浮渣,通过刮渣机去除。

臭氧流化床:池中设置专有的流化设备,通过污水的大比例循环,增加污水与臭氧的接触次数,提高有机物去除率。

NDN组合滤池:反硝化和硝化滤池连用,分别采用比重大于1和小于1的滤料作为过滤媒介,去除水中COD、氨氮、总氮等有机物。

(3)工艺/装备特点

高速溶气气浮:运行压力6Bar,效率高,释压装置可保证30至80微米的气泡,易于附着在矾花上,释放器免维护。

臭氧流化床:相比臭氧接触池技术,流化床技术COD去除率可提高70%,其效果可和臭氧催化技术媲美,同时,不产生二次污染;具有有机物去除率高,臭氧消耗低、占地节省、检维修方便等特点。

NDN组合滤池:根据反硝化菌和硝化菌的降解能力和世代周期的长短,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其各自生物优势,有助于科学地选取设计参数。因此该工艺具有出水水质好、投资省、运行成本低等特点。

(4)应用工业领域

高速溶气气浮、臭氧流化床和NDN组合滤池多用于化工污水的除油、生化及深度处理等领域。

(5)工艺/装备流程图

 图片33.png

(6)项目部分案列照片


图片34.png

编辑:黄延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