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行业交流进步,便于行业同侪互学互促,推动中国环境产业转型升级。E20环境产业圈层特推出《水务行业优秀案例汇编》,汇集了近200例案例,涉及村镇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工业园区废水治理、水环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网、再生水回用、污泥处理处置等领域。
项目名称:无锡新吴区旺庄街道控源截污项目
推荐单位:舒朋士环境科技(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参与环节:控源截污设备提供
项目所在地: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旺庄街道
项目概况
无锡春潮花园三期小区位于无锡市新吴区旺庄街道,小区2002年建设,排水管网是采用雨污分流方式,小区南侧是伯渎港,伯渎港是无锡当地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景观河。春潮花园三期南侧汇水区域雨水管网排口设置在伯渎港,在晴天时发现有黑色污水流入伯渎港,并发出臭味,周围散步的居民发现后纷纷向相关部门反映,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设计单位现场勘查后判断是污水混入雨水管道所致,建议进行末端控制,设置截流设备,污水采用提升方案。
示范意义
无锡把河道综合整治作为“十三五”重点部署的工作,把治水作为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无锡春潮花园三期小区排水管网是采用雨污分流方式,小区南侧是伯渎港,伯渎港是无锡当地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景观河,既是沟通京杭运河与望虞河的主干河道,也是无锡洪水东排的主要骨干河道之一,该项目由于所处的河道位置,能对无锡地区洪水及时排出,确保整个无锡地区的防洪安全,减少入太湖污染,改善无锡地区水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旺庄街道还打造了一条“伯渎港沿河慢行系统”,周边老百姓可以沿河散步,一步一景,景色宜人。该项目的实施为市政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保障了周边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项目亮点介绍
(1) 实施效果
传统截流井为混凝土结构,施工周期长,截流效果不稳定,为此需要选用施工周期短,安装快捷,截流效果好的设备。
根据设计院的建议和业主的需求,综合考虑春潮花园三期南侧汇水区域雨水管网排口位置、进出水管径和标高、地面标高、实测的污水流量、可接入的污水井位置等相关信息,制定了一体化智慧截流提升井的方案。
无锡春潮花园三期一体化智慧截流提升井设计参数:
设计规模:480m³/d,水泵1用1备,单台水泵工况点为:Q=20m³/h,H=6m,P=1.5kW,设计地面标高:3.40m,截流井进水口管底标高:0.71m(进水管径DN600),出水管管中心标高:0.71m(出水管径DN600)。根据设计参数,最后采用的截流井直径2.0m,筒深4.18m。
材质:高强度缠绕玻璃钢,保证井筒零渗漏。配套管路系统材质:SS304。采用优化的抗浮基础设计和CFD防淤积底座,防淤积底座能够有效减少清淤的工作量,降低维护成本。
整套设备在工厂预制完成后运送至现场,吊入提前挖好的基坑,现场安装调试7天内完成,大大缩短了工期,同时电液动下开式闸门在5m水头下零渗漏,保证混接污水不会直接排入伯渎港造成水体黑臭。同时溢流堰的设置和闸门的密闭性是防倒灌的有力措施。
(2) 社会效益
原本小区排水管网晴天时发现有黑色污水流入河道,并发出臭味,影响周围居民生活环境。增加了设备后,截流效果显著,保障了污水不下河的效果。生态效益,有效控源截污,保护了伯渎港这条景观河及联通的京杭运河的水质。
项目技术工艺/装备简介
(1) 技术工艺/装备名称
一体化智慧截流提升井。
(2) 工艺/装备原理
l 截流井工作原理
晴天截流:雨水口闸门(电液动下开式闸门)关闭,污水通过合流管道进入一体化截流井,截流井内的水泵根据水位自动启动,将污水截流至污水管网。
初雨截流:雨水口闸门(电液动下开式闸门)关闭,初期雨水及污水通过合流管道进入一体化截流井,截流井内的水泵根据水位自动启动,将初期雨水和污水截流至污水管网。
雨季直排:随着降雨量增加,井内水位持续上升,当达到预设的水位时,雨水口闸门(电液动下开式闸门)打开,截流井内水泵关闭,从而实现雨季直排的功能。
(3) 工艺/装备特点
一体化智慧截流提升井集截流井筒体、拦污格栅、雨水口闸门、污水口闸门、污水提升系统、监测控制系统、云监控平台等系统为一体的新型截污纳管设备。相比传统截流井,一体化智慧截流提升井具有截污控制精确度高、建设周期极短、安装方便等特点。该设备由于筒体采用先进的 GRP 材质,耐腐蚀、耐氧化,同时先进的截流井设计理念和高品质的水泵以及电液动闸门确保截流井在运行时的稳定性。产品配套使用舒朋士智慧云远程监控运维平台,实现远程管理或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相互结合使用,以便从远程位置对截流井设施进行管理。减少了人工现场检查的必要,并且在发生警报或警告时,会直接通知相关人员。污水体制增效一体化智慧截流提升井在截断污染源方面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可实现建设周期短、安装快捷、降低运维成本的目的,极大地减轻了对河道水体的污染,黑臭水体状况能够得到极大地改善,是面源污染末端治理和污水提质增效的必备措施。
编辑:黄延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