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上海环境达成国内首单基于CCER减排交易的融资合作

时间:2022-07-19 09:24

来源:上海环境

评论(

7月16日,在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一周年之际,2022年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会上,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环境”)、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君安”)、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发银行”)举行基于CCER减排量交易协议的融资合作签约。该合作是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指导和见证下达成的一项创新性碳金融合作,也是国内首单基于CCER减排量交易协议的融资业务。上海环境党委副书记、总裁高炜代表企业签约。

image.png

上海环境党委副书记、总裁高炜代表企业签约(左一)

本次合作以上海环境下属天马焚烧厂(一期)项目未来签发的CCER减排量为标的资产,由国泰君安与其签订交易协议约定购买,浦发银行根据交易协议向该项目提供融资。该项融资合作为国内同类首单,创新性地帮助已备案的自愿减排项目使用预期签发的CCER减排量进行融资,解决绿色减碳企业的资金融通问题,助力上海环境实现疫后复工复产“加速跑”。

上海环境是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和环保业务上市公司,是国内固废行业起步最早的专业环保企业之一。上海环境服务全国30余省级行政区、上百座城市,是一家同时运营多座评定等级为AAA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环保减碳企业。

作为中国固废行业最具社会责任企业之一,上海环境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号召。上海环境成为“碳中和行动联盟”首批理事单位,是唯一专业从事固体废弃物与城市污水处理处置的企业;作为环保上市公司的典型代表,成功入选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天马无废低碳环保产业园入选联合国环境署循环经济培训手册,完成开发“碳管家”信息化web平台;持续推进碳减排量(CER和CCER)签发与碳交易项目开发,累计共有6个项目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5个项目在国家发改委完成备案。

上海环境还积极探索推进碳金融创新产品。2021年6月,上海环境首次发行2亿元绿色超短融产品,2021年9月,再次发行3亿元绿色中期票据。截至2022年3月,上海环境当年共发行2期绿色超短融,市场反响积极。此次碳金融产品创新,是上海环境对国家双碳发展战略及上海绿色低碳新赛道的再次响应,充分发挥碳交易在金融和实体经济间的联通作用,助力活跃上海碳金融市场,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以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上海环境今后将继续发挥行业引领示范作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彰显国企担当。

延伸阅读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一周年之际,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和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简称“上海环交所”)和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简称“上海联交所”)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上海环交所交易大厅成功举办首届“2022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通过视频连线发表主旨演讲,“GF60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以及多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演讲和交流。

image.png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具实力的综合性证券公司之一,于2013年组建碳交易团队并加入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成为中国境内首家会员。公司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开展碳金融业务。自2015年以来,国泰君安证券先后为各试点碳市场、全国碳市场纳管排放实体和符合条件的减排实体提供了配额、CCER的现货、置换、回购等交易工具。

浦发银行作为国内较早提出绿色金融综合化服务的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金融,并致力于通过金融创新助力实现“双碳”碳目标及绿色产业发展。2021年5月,浦发银行发布了“浦发绿创”品牌,推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3.0版本,涵盖了绿色能源、绿色智造、绿色城镇化、环境保护、新能源汽车和碳金融等六大领域,全力服务碳中和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推进产品创新,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助力全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良好的业绩、诚信的声誉,使浦发银行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中备受关注和尊敬的上市公司。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