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智慧水务案例分析:以鹰潭市供水集团项目为例

时间:2022-05-09 11:03

来源: 水务经理人

作者:高雅麟

评论(

二、鹰潭智慧水务架构

水是生命之源,供水事业是民生之本,鹰潭水司构建“以人为本情系民生,以水为媒服务于民”的三域五层硬件软件融合应用的智慧水务架构。

image.png

图1 鹰潭智慧水务架构

基础域是智能感知层,是以新一代智能水表为基石,通过智能水表更精准、更及时的获取出厂、管网、用户流量信息,以压力、水质等其它感知监测数据为辅助,为智慧水务建设夯下坚实的基础,为智慧水务建设提供创新、突破的温床。

核心域包含中心数据层、业务应用层、管理分析层,以中心数据层为支撑,打通数据壁垒;以业务应用层为枢纽,实现业务闭环;以管理分析层为驱动,赋能数字管理。通过集中采集系统、营销收费系统、语音客服系统、DMA计量与漏损管理系统、管网压力监测系统、微信短信系统、智慧水务大脑等系统环环相扣,将产、供、销、管、控、服有机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掘数据潜在价值,促进智慧水务数字经济发展。

公共域是用户服务层,通过微信公众号、赣服通接口、网厅等系统,将硬件数据的“冰冷”,通过软件平台的“雕琢”,呈现业务应用的“温暖”,以更加“沉稳”的姿态,带着“温度”的智慧,服务于民。

三、“五步一体”聚焦水务数字化管理新场景

鹰潭特色智慧水务聚焦水务真正业务需求,横向找维度,纵向找深度,夯实“数字”基础、深挖“实效”导向、融合“协同”发力、推行“靠前”举措、创新“思维”赋能五个步骤,构建“软件硬件协同,服务管理一体”的实用性智慧水务,激发高质量数字化发展。

(一)夯实“数字”基础,提升内部管理

智能水表实现高精度、高频率的用水数据自动上报,在节省大量抄表人力资源的同时部署使内部管理更智能、更优化、更科学、更精细的集中采集、营销收费等基础业务系统,使鹰潭水司抄表员不再进行繁重的抄表工作,抄表员人数从30人减至16人,并成功转型为以服务为重心的客户经理,劳动力得到释放,内部管理化繁为简,即完善了水表抄表、营销收费等机制,更是对鹰潭水司内部管理起到了良性“蝴蝶效应”。

image.png

图2 集中采集系统

image.png

图3 营销收费系统

在2016年前,每当抄表的时候,鹰潭水司的供水管理员就非常头疼,由于传统的机械水表大多安装在用户家中,抄表时需联系用户在家等待;同时因传统机械水表因长时间在潮湿环境下使用易伴有表盘发黑及长青苔等现象,严重影响水表读数,有时只能与用户协商估定用水量,给用户带来不良体验,给水司造成负面影响。2017年鹰潭水司通过应用NB-IoT智能水表,由原先人工层层爬楼、预约入户抄表的低效率模式变革为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抄表管理新模式,由此打造的智慧水务从2018年到2022年三次上榜中央电视台,获得了社会、百姓、同行的认可。

 image.png

图4 2018年央视一套《新闻联播》

(二)深挖“实效”导向,降低管网漏损

在基础业务系统建设完成后,鹰潭水司安装部署NB-IoT智能电磁大表,增加管网流量、压力数据的监测全面性,结合全市所有贸易结算智能水表每月上亿条数据,纵向深入挖掘数据价值,突出实战实用实效为导向,将鹰潭分区划块,进行网络化、区块化控漏管理。运用大数据分析,敏锐洞悉各个区域的日漏损率、日流量及夜间最小流量变化,精准定位隐性漏点,精确排除漏水隐患,即有效保护水资源,更降低管网漏损率,从而使鹰潭管网漏损率长期控制在11%左右(修正前)。

image.png

图7 DMA计量与漏损管理系统

2021年2月通过DMA计量与漏损管理系统中监测数据异常报警,管网管理公司及时发现铁路新村流量偏大疑似存在漏水情况,对此立即加强对该区域的测漏巡查力度。结合在该区域部署的临时噪声监测仪,精确定位铁路新村43栋PE110管道弯头上方漏水,管网管理公司立即安排抢修人员勘察现场,确定维修方案,在保障铁路新村43栋用户用水的同时,从发现到修复漏水仅用1个半小时时间,系统的精准性、组织的高效性,有效保障了供水管网的安全运行和百姓的正常用水。

image.png

图8 铁路新村43栋PE110管道维修现场

(三)融合“协同”发力,统筹综合调度

鹰潭水司建设的智慧水务大脑是融合集中采集、营销收费、语音客服、DMA计量与漏损管理、管网压力监测等系统数据,最大限度的整合数据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利用数据治理手段、数据挖掘技术,提炼各系统的基础数据、业务数据、核心数据、行为数据等,充分发挥数据协同优势,为辅助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将数据真正实现一体化、可视化。指挥调度人员根据智慧水务大脑监控数据和报警信息,科学的、准确的、精细的调度各职能部门,联防联动,统筹闭环,有效提升鹰潭水司综合供水保障能力。

image.png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