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保督察的趋严和常态化,环保打假也力度更大。就在3.15前夕,生态环境部公开4起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案例,对环保作假行为给予重拳打击。
碳排放报告数据造假在3·15前后被通报,加上“双碳”自去年两会期间被写入政府报告后,就意味着碳减排、碳核查、碳监测等系列相关词汇伴随产业不断发展都将得到重视,目前已有多家环保企业布局碳监测领域,未来还会有谁积极布局,中国固废网将持续关注~
昨天,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让不少作为消费者摩拳擦掌,“美女主播是抠脚大汉”、“号称老坛工艺的酸菜,实则是工人光脚土坑腌制”、“来自缅甸翡翠,一张布景,全靠主播演技”……
尽管各行各界的造假、质量问题花样百出,但每年3·15曝光的问题或许只是冰山一角,3·15后企业的信誉坍塌和消费者信任危机对于企业打击才是致命伤,一晚过去,不少电商和商铺已经悄悄下架“酸菜”相关产品,某宝目前已经无法搜索到老坛酸菜方便面的任何产品……
而随着环保督察的趋严和常态化,环保打假力度更大。就在3.15前夕,生态环境部公开4起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案例,对环保作假行为给予重拳打击。
碳排放报告,造假玄机多
虽然3·15晚会,央视的镜头没有投入环保领域,但是在造假方面,环保造假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3月14日,生态环境部公开4起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案例,4家公司因篡改伪造检测报告、制作虚假煤样、报告结论失真失实等突出问题被点名。
此次典型案例涉及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碳能投)、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碳投)、青岛希诺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希诺)、 辽宁省东煤测试分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辽宁东煤)四家企业。
4家企业中,2家涉嫌伪造监测报告,2家出现核查问题。
1. 篡改伪造检测报告
经生态环境部查实,中碳能投篡改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检测报告、授意指导企业制作虚假煤样送检、碳排放报告编制不实,造成报告内容失真。
就生态环境部的通报,中碳能投迅速在其官微进行回复,指出将强化对碳排放权相关法规制度和文件的学习,并不再承接新的碳市场咨询业务,为存续项目提供合规性服务后,有序退出碳市场咨询业务。
另一家涉嫌编造虚假检测报告的企业——辽宁东煤,因编造虚假检测报告(2020年以来,为多家集中送检煤样的控排企业分月出具日期虚假的元素碳含量检测报告,篡改收样日期和检测日期)、伪造原始检测记录问题被通报。
辽宁省东煤测试分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伪造样品检测委托书
2.核查程序不规范、核查结论失实
在生态环境部通报中,中创碳投、青岛希诺存在问题相似,都存在核查报告“挂名”现象突出,核查报告签名人员与现场实际核查人员不符以及核查结论失实等问题。
面对相似问题的通报,青岛希诺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落实生态环境部通报问题,并提出将积极优化内部业务的管理制度,严格管控审核及质量控制机制。
巨额利润是碳监测造假的主因
3·15风口被生态环境部通报的四家企业都是碳排放核查的老机构。 “这等于宣告企业自断前程,相关业务彻底凉凉。”在惋惜之余,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近年来,一些企业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铤而走险,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
就目前中碳能投最新声明来看,“不再承接新的碳市场咨询业务”,正是业务凉凉的表现之一。
尽管去年2月起,就开始施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其中第三十九条,更是明确:重点排放单位虚报、瞒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虚报、瞒报部分,等量核减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额。但造假却无法杜绝。
据中国环境报采访,不少受访者称,“一些机构和企业签订服务合同,双方以富余出的碳减排量在市场上交易所产生的利润按比例分成。改几页纸的功夫,相差几百万到上千万,这事儿谁能扛得住。”
巨额利润差、排控企业造假惩处力度不足、碳排放核查机构的约束较差构成碳排放检测报告造假屡报不止的闭环。中国环境报采访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向记者坦言,国际上通行的办法是由第四方机构对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的真实性做专门监管,如果发现违约,予以吊销营业执照。但目前在国内,第三方机构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大大小小的核查机构都充斥着市场,目前对一些核查机构的咨询认证系统也尚未形成严格有力的约束和监管体系。“相关企业换个‘马甲’另支一摊,又可以继续做起碳咨询业务了。”
风险和机遇同时到来,造假曝光将对碳监测市场释放何种机遇?
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造假是有小智而无远见的体现,此次生态环境部选择在3·15期间报道碳监测这一问题,也体现政府将对数据造假整治的决心。此前生态环境部也表示将推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保障执法力度。
基于产业角度出发,加大对碳排放数据造假的打击力度,未必不是好事,政府对碳排放报告数据造假容忍力度收紧,意味着碳监测市场有望在刚性需求下得以大力发展。
据了解,碳排放量的测量方法主要为两种:一是基于核算,二是基于连续监测。目前,我国主要采用核算法来量化碳排放数据,并先后发布了电力、钢铁、水泥等24个重点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指南。相比于核算法,连续监测的方法可避免核算过程人为因素干扰造成的数据失真。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梁宵指出:“对于固定源排放来讲,无论是C02还是CH4的监测,国产仪器设备成熟度相对较高。对于环境空气来讲,属于比较新的领域,监测方式和技术难度较大,国产仪器需加大研发力度,部分产品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但仍需根据应用测试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估,用数据来说话。”
正因技术缺乏和政策引导下市场需求被激活,具备相关技术的企业或在未来碳监测市场中抢占市场先机。
据中国固废网此前了解到,生态环境部在去年9月发布的《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中指出,将在唐山、太原、上海、杭州等16个城市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其中在重点行业层面将选择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宝武、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光大环境、北控水务等11个集团公司开展温室气体试点监测。
其中光大环境已经开始自主研发完善碳排放核算模型,用于评估自身碳排放水平并制定未来碳减排策略;成立碳中和技术研发中心,打造面向“双碳”战略的创新平台;围绕碳捕集技术和装备等“双碳”相关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北控水务专门组建了专项工作团队和课题组,并给予资金支持,同时以北控水务百余座水厂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进行碳减排与监测实践。
碳排放报告数据造假在3·15前后被通报,加上“双碳”自去年两会期间被写入政府报告后,就意味着碳减排、碳核查、碳监测等系列相关词汇伴随产业不断发展都将得到重视,目前已有多家环保企业布局碳监测领域,未来还会有谁积极布局,中国固废网将持续关注~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