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清代蒲松龄曾将梯田的作用描述为:“一则不至冲决,二则雨水落淤,名为天下粪”。建国以来,甘肃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针对甘肃的实际情况,始终坚持把梯田建设作为解决温饱、治穷致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小康社会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2003年底,全省累计兴建梯田以达2616万亩。继1998年庄浪县在全国率先实现梯田化,被水利部授予“中国梯田化模范县”之后,今年又有庆阳市的宁县和定西市的安定区实现了梯田化。
2004年甘肃省全省的梯田的建设任务是120万亩,截至10月底,全省已完成103万亩,占全省任务的8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全省各地正在掀起新的梯田建设的高潮,梯田村、梯田乡、梯田县犹如雨后春笋,争相涌现,整山整弯推进,千亩万亩连片的“梯田王国”正在陇原大地崛起。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甘肃省委、省政府把梯田化建设作为全省旱作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统筹部署,全面规划。各地县根据规划目标,逐级分解任务、落实目标,并将梯田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责任制的范围,实行政府领导负总责,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通过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调动、层层发动,从而形成了梯田建设的合力,有效地促进了梯田化建设。
第二,坚持科学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各地根据政府部门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在水利、农业等部门的参与下,编制实现梯田化目标的长远规划,并制定科学的年度实施计划。逐级签订合同,将任务落实到各家各户和地块,山、水、林、田、路统筹安排、配套建设。
第三,坚持“四个”结合,加快建设步伐。甘肃省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同时,今年又推出了从以往以秋修为主,转为春、夏、秋修相结合,群众集中修建与专业队常年施工相结合,机械施工与人工平整相结合,分散治理与集中治理相结合,加快了梯田建设步伐。
第四,创新管理机制,拓宽筹资渠道。针对梯田建设国家补助有限及农村“两工”取消的实际情况,各地及时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快梯田建设的新思路,认真研究以农民投入为主、社会各方参与的多渠道投入机制,积极推行“一事一议”的办法,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国家补一点、地方筹一点,群众拿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拓宽投资渠道,确保了全省梯田建设的顺利实施。
第五,配置综合措施,挖潜梯田效益。各地按照“修梯田,集雨水,兴科技,调结构”的旱作农业路子,在兴建高标准、高质量、规模化梯田建设的同时,坚持梯田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和农业生态开发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退耕还林(草)相结合。积极推广新修梯田培肥技术、丰产栽培技术、地埂综合开发利用以及节水灌溉等使用技术,使梯田的综合效益得到显著提高,从而提高了广大群众修梯田的积极性。(水土保持司供稿)
编辑:全新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