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高建筑用能效率。持续推动既有建筑、老旧供热管网节能改造,加快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加快推广供热计量收费。大力推广能源计量、高效节能光源、供暖空调系统高效运行、新风热回收、节能灶具等节能技术,提高建筑用能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推广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和空气源热泵等技术,探索可再生能源应用和推广模式。农村地区因地制宜推进热泵、燃气、生物质、地热等高效清洁供暖方式。
六、加快推动农业绿色转型
优化调整种养结构。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整种植业布局和结构,优化小站稻、小麦、蔬菜等作物品种,推广节水作物,构建科学合理、特色突出的种植业布局。科学规划畜牧养殖布局,加强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落实环城特色养殖区、远郊生态养殖区分区管控要求,合理发展畜禽养殖规模,推动形成种养结合的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优化水产养殖布局,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实施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允许养殖区“三区划定”,科学确定养殖种类、规模和密度,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推广多层次的粮经饲统筹、种养结合、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宝坻、宁河等地区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
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加强农业节水,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完善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全市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2以上。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完善化肥农药使用量调查统计制度,提高利用效率。严格畜禽、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规范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减量使用抗菌药物。建立健全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制度。
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涉农区积极推进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利用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全量化。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因地制宜建立农膜回收服务网点。强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及无害化处置。加强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七、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倡导简约适度生活方式。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鼓励公众绿色低碳行为。加大政府绿色产品采购力度,逐步提高绿色产品占比。提倡“按需买衣+绿色洗涤+旧衣回收”的用衣方式。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鼓励购买节水器具、节电灯具、节能家电,实行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完善城市慢行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强化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加快公交站点和充电、加氢、停车换乘等配套设施建设,引导鼓励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鼓励宾馆、饭店、景区推出绿色旅游、绿色消费措施,严格限制一次性用品、餐具使用,在机关、学校、商场、医院、酒店等场所全面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
深入推进绿色创建。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各级党政机关率先创建节约型机关,推行绿色办公。2022年,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第四章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
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强化区域协作、流域协同,持续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支撑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
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绿色转型
服务协同发展。全力服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服务重大建设项目落地,服务天津市国家级开发区与雄安新区共建特色产业园区。服务清洁能源供应保障,推动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构建区域绿色交通体系,加快调整大宗散货运输结构。
完善协同机制。深化巩固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推动“飞地”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管理。加强规划政策、法规标准、执法监管、预警应急、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衔接合作。加强环境基础信息共享、区域联动执法监管,经常性开展跨区域、跨流域联合执法,加大生态环境联合治理和协同保护力度。探索区域污染治理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建立京津冀危险废物转移“白名单”制度,推动静海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打造京津冀地区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完善引滦入津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二、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
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联合治理攻坚行动。进一步完善区域重污染天气联合预警预报机制和应急联动长效机制。探索开展臭氧及前体物联合监测。
深化重点水域流域污染协同治理。强化流域协同治理,落实京津冀河湖长制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跨界河湖生态保护联动机制和水环境污染联合处置机制。加强海河流域上下游和环渤海城市环保协作,推动联合监测、信息共享、研判预警、问题处置、纠纷调处等协同开展。
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示范区。协同推进区域生态保护建设,加快建设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重点保护北部盘山—于桥水库—环秀湖生态建设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北三河生态湿地保护区,南部团泊洼—北大港生态湿地保护区,形成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以大运河文化带主轴为重点,强化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加强独流减河沿岸湿地建设和保护,协同做好雄安新区白洋淀保护修复,打造南运河—大清河—白洋淀—雄安新区生态廊道。
第五章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突出依法治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强化协同治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坚持源头防控,综合施策,强化PM2.5和O3协同治理、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区域协同治理,深化燃煤源、工业源、移动源、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