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以农村的方式来治理农村污水,让农村环境资源更好的释放

时间:2021-10-19 09:33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 刘彤整理

评论(

9月16日-17日,2021(第十三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在上海召开,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农村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农林大学农村环境研究所所长、浙江双良商达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展望教授在论坛上就“乡村振兴与碳中和背景下农村环境生态化微循环模式探索”一题进行分享,并介绍了双良商达关于“十四五”农村污水治理的新思考。

9月16日-17日,2021(第十三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在上海召开,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农村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农林大学农村环境研究所所长、浙江双良商达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展望教授在论坛上就“乡村振兴与碳中和背景下农村环境生态化微循环模式探索”一题进行分享,并介绍了双良商达关于“十四五”农村污水治理的新思考。

微信图片_20211019093745.jpg郑展望

 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通过“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等方面的探索创新,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经验做法。

农村污水治理行业面临新需求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村富全面体现。

“3060碳中和目标”被纳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并被首次写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红在全国两会上提到,若在建立碳市场的基础上,出售乡村碳汇产品,可以开拓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

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的示范区,在乡村振兴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背景下,作为农村污水分散式治理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双良商达对农村污水治理进行了全新的思考与探索,在乡村振兴与碳中和背景下,农村污水治理也有了新的需求:

1、绿色低碳,农村污水绿色低碳主要包含采用低碳工艺、低能耗设备、实施低碳运行以及资源化利用等几个方面。

2、循环利用,循环利用不是简单的一排了之,需要有喷灌设施、种植面积等要求。对于北方缺水地区循环利用重点可以实现水循环,南方地区实现氮、磷循环,对于高要求排放地区来说,还可实现零排放。

3、生态环境资源产业化,乡村振兴最根本的是产业振兴,难点在于农民增收。因此,农村污水治理要更好和乡村生态环境资源开发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资源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

针对农村污水治理的三点需求,郑展望提到,需要在新的绿色低碳产品化开发升级过程中嵌入实现,因为产品化和方案化是相辅相成的。

面对新需求,农村污水治理行业有新模式应对

面对农村污水治理新的需求,双良商达提出新模式——生态化微循环模式,即水循环、碳循环以及产业循环三循环。

农村污水具有开放性、全周期性、多样性等特征。农村污水与工业化治理模式不一样,工业化模式适用于城镇污水厂,具有边界清晰、管理集中等特征。郑展望说:“农村与城镇相比拥有更好的资源,所以我认为下一代的乡村振兴碳中和,不一定要走城市污水厂小型化这一条路,这是我思考的出发点”。生态化微循环模式就是以农村的方式来治理农村污水,与乡村振兴和碳中和相融合,把农村的环境资源更好的释放出来。这是一个新形势下新的行业研究发展方向,示范项目的建设,并且可以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生态化微循环模式是一个较为综合性的探索,除了污水处理行业外,还涉及有机固废、微生物菌剂、农产品深加工和林下种植。

如何激活这些资源,很重要的就是要依靠专家团队的力量。浙江农林大学林业碳汇专家团队由国内知名的“森林碳汇”研究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周国模教授领衔。郑展望介绍,周国模教授为中国最早、最系统地从事竹林碳汇研究的专家之一,在竹林碳汇研究和林业碳汇方法学开发中,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国内影响。目前,周国模教授为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他在浙江省临安市营建的全国第一个毛竹碳汇林项目,为促进广大山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索了一条有效路径。

郑展望介绍道:“浙江农林大学在此方面具有较强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农村环境研究所,可以从更大的尺度看农村污水治理,不一定是单纯的治水一个维度,是以更大农村环境范围来治水,就会发现很多新的方式。比如前文提到的生态化微循环模式。”

临安指南村实践

临安是浙江省首个提出全域景区化的区县,也是浙江省唯一森林碳汇示范区县。2018年后,全面开始实施农污提标及第三方运维项目,项目涉及太湖源镇等乡镇约6万户。浙江农林大学农村环境研究所和双良商达通过产学研,创建生态化微循环模式示范点。

微信图片_20211019093921.jpg 

临安太湖源镇指南村观云站点

 临安指南村农村污水治理通过喷灌利用实现水循环,通过有机质资源化、碳汇林实现碳循环,并以水循环、碳循环为基础,通过林下经济等实现产业循环,最终实现生态化微循环模式。通过全面融入“生态、生产、生活”,努力打造生态化微循环模式。

1、水循环

喷灌利用是农村污水治理行业的发展方向。《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都明确相关要求。但是,喷灌利用不是简单的排到沟渠即可,后面还要有相应的喷灌设施、喷灌面积的支持,不然容易造成漏排。

微信图片_20211019093950.jpg

百草园喷灌设施

指南村探索将前段水(含有N,P等营养物质)经过处理后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用于喷灌。喷灌面积是30亩,一方面解决了村落景区夏季水量大的问题,从而减轻了系统负荷,降低处理成本的同时提高系统达标率;另外一方面也为中草药等农作物提供了有机养分。

2、碳循环

碳循环主要包括有机质资源化和碳汇林两个方面:

(1)有机质资源化

农村有机废弃物治理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但也是目前的短板。目前,大部分地区处理的方式就是采用外运统一处理,成本很高。指南村将化粪池残渣、餐厨垃圾、有机废弃物就地实现资源化。其核心是高效复合菌剂在高温下工作,完成固废的发酵腐熟化处理,最终制成微生物土壤调理剂。不用外运处理,减少碳排放。

微信图片_20211019094023.jpg

(2)碳汇林

在很多地区,乡村振兴过于依赖乡村旅游,造成同质化竞争过剩。乡村振兴并非仅仅是乡村旅游,要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开发乡村碳汇产品,借此创新发展美丽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碳汇林就是重要的一项。

碳汇林是需要经营的,指南村与浙江农林大学开展合作,将村里1000多亩(三期2000亩)的竹林建设成为碳汇林,全面发展碳汇经济,增加村民收入。预计每年可产生碳汇500吨左右。

根据指南村的绿色设施,双良商达进行了碳足迹分析。郑展望说:“指南村项目整体算下来,碳排放量为181.7吨/年,碳汇量730吨/年,实现碳中和,我们不光是零碳,还有碳盈余548.3吨/年可以进行碳交易。”

微信图片_20211019094053.jpg

3、产业循环

乡村振兴最根本的就是产业振兴,指南村在水循环和碳循环的基础上,发展产业循环经济。双良商达在指南村建立占地1500平方的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百草园,种植了150多种中草药。

微信图片_20211019094123.jpg

指南村林下经济规划目前共有三期,一期主要以示范为主,带动二期和三期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农户共同实施,从而激活农户闲置资源,提高村民收入。

微信图片_20211019094148.jpg 

林下经济三叶青种植园

 郑展望介绍道,双良商达通过开发碳汇,给农民带来增收的同时,把污水问题一并解决,当地政府非常欢迎。指南针项目多次获得各种奖项。

双良商达深耕于农村污水细分行业18年,据中国水网了解,双良商达牵头主编10多项以及参编20多项行业标准、导则、规范、指南等。如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管网维护导则》(主编)、《杭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主编)、《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费用指导价格指南》(参编)、《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排入规范》(参编)、《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备评估规范》(参编,团体标准),以及于2021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农村生活污水净化装置》行业标准,于202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和维护技术规范》、《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运维管理平台技术规范》两项标准。

微信图片_20211019094228.jpg

 2019年8月,杭州市住建委农污现场会参观了指南村示范站点。2019年9月,“第九届中国农村和小城镇水环境治理论坛暨第三届村镇环境科技产业联盟论坛”,200余位专家到现场参观考察。原发改委环资司司长也莅临指南村考察。

 微信图片_20211019094251.jpg

 临安指南村农村污水治理实践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通过机制、技术创新,将农村污水治理与乡村振兴各产业相融合,探索建立“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的未来乡村模型,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闭环,为全国许多地区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在乡村振兴和碳中和背景下,农村污水治理进入了新阶段,也有了新的需求。“乡村资源环境产业的整合与发展是一个庞大的课题,一个企业去做也许是泥菩萨过江,大家一起就是八仙过海”,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行一起参与进来,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