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案例】新环环保:应用微曝氧化沟技术扩容提标,改善漠阳江出海口水质

时间:2021-09-03 15:22

来源:E20环境产业圈层

评论(

E20环境产业圈层汇聚了数百家中国环境产业 中最优秀的企业,积累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行业案例。为促进行业交流进步,便于行业同侪互学互促,推动中国环境产业转型升级。E20环境产业圈层特推出2021中国水务案例专题,每天展示一项具有示范意义的水务行业优秀案例,敬请关注!

阳江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及提标改造工程

项目名称:阳江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及提标改造工程

推荐单位:广东新环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参与环节:投资建设运营

项目所在地:广东省阳江市

项目概况

阳江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及提标改造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

1) 阳江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扩建规模为4万m3/d,设计年限至2020年,主要新建建构筑物有:厌氧池、AO生化池、二沉池及污泥回流泵站、二期风机房、配电房、维修间等。

2) 阳江市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工程,建设规模为6万m3/d,设计年限至2020年,主要新建构筑物有:一期中间提升泵站及高效高效磁混凝沉淀池、二期中间提升泵站及高效高效磁混凝沉淀池、消毒池改造等。

扩建及提标改造后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标准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DB44/26-2001中规定的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第二时段一级排放标准和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中较严者。

项目示范意义

本项目的通水运行标志着由广东新环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阳江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及提标改造工程的完成,处理水量由20000m3/d提高到60000m3/d,处理水质由一级B提高到一级A,污泥出泥含水率由80%提高到60%,大大提高了阳江市城区的污水处理率,减轻了当地的环境污染,改善了当地的环境,吸引了投资和旅游。

项目亮点介绍

(1)实施效果

本项目实施后,该污水厂的处理水量由20000m3/d提高到60000m3/d,提高污水处理率,处理水质由原来的一级B标准提高到一级A,减轻了污染程度,污泥出泥含水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60%,污泥得到减量,污泥未添加任何药剂,易于实现污泥的资源化。

(2)社会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减轻了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改善了阳江高铁站附近的环境,进一步提振了高铁站经济圈的热度。

(3)生态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漠阳江出海口的水质得到大大改善,海洋渔业生态得到恢复。

项目技术工艺/装备简介

(1)技术工艺/装备名称

污水处理工艺:A2O微曝氧化沟+磁混凝高效沉淀池+紫外线消毒。

(2)技术工艺/装备原理

A/A/O微曝氧化沟工艺是在传统的氧化沟工艺基础上,通过改变供氧方式和水力推流方式而产生的。A/A/O微曝氧化沟将厌氧池和好氧池两个池体合建对氧化沟池形、工艺组合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创新,在外形上是个大的氧化沟池,但是厌氧段、缺氧段、好氧段分别相对独立,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又有机结合,既可降低能耗又可高效去除污染物质。该工艺在能耗、占地、运行费、污泥处理、臭气控制、噪声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技术工艺/装备特点

A/A/O微曝氧化沟采用深水微孔曝气和水下推流相结合的微曝系统,充氧能力高,保证氧化沟出口处污水含氧浓度不小于1~2mg/L,保持活性污泥良好的净化功能;充分利用氧化沟水力学特性,混合搅拌充分,完全能维持沟内混合液流速在0.3米/秒,防止污泥沉降,使污泥与原水充分混合,彻底进行碳化、硝化反应。

A/A/O微曝氧化沟工艺运行效果稳定、管理方便。因设置了前置厌氧池,可以取得很好的除磷效果。

采用此工艺可以不设初沉池,同时氧化沟采用微孔曝气方式,水深可达5m以上,其结果使氧化沟的占地面积相应减少,因而减少了污水厂总占地面积,此外通过结合污泥处理的优化设计,该工艺完全能满足现有用地要求。

氧化沟综合能耗的80%为曝气装置的电耗,A/A/O微曝氧化沟工艺改变了曝气方式,由表曝改进为微曝,提高了供氧能力,显著降低曝气能耗。较一般氧化沟综合能耗降低30%,运行费用可节约20%。

A/A/O微曝氧化沟工艺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取得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