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案例】涞澈科技:攻克我国低碳氮比污水无法深度脱氮的难题

时间:2021-06-09 09:34

来源:涞澈科技

评论(

  E20环境产业圈层汇聚了数百家中国环境产业 中最优秀的企业,积累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行业案例。为促进行业交流进步,便于行业同侪互学互促,推动中国环境产业转型升级。E20环境产业圈层特推出2021中国水务案例专题,展示具有示范意义的水务行业优秀案例,敬请关注!

巴彦淖尔乌拉特后旗污水处理

  项目名称巴彦淖尔乌拉特后旗污水处理厂深度脱氮项目

  推荐单位:北京涞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参与环节:提供涞澈协同自养脱氮技术(NSAD)及ByeN系列填料

  项目所在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乌拉特后旗

  项目概况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污水处理厂位于巴彦淖尔市巴音宝力格镇,主要承担处理巴音宝力格镇生活污水的任务。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处理能力为1.2万吨/日,服务面积为10平方公里,采用改良型奥贝尔氧化沟工艺结合曝气生物滤池及混凝过滤工艺,出水水质执行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

  项目示范意义

  乌拉特后旗污水处理厂总氮提质项目的成功应用,标志着大规模长期运行自养与异养协同脱氮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行,解决了我国低碳氮比污水无法深度脱氮的难题,摆脱了传统脱氮技术对碳源的重度依赖。该项目自2019年运行至今,为该污水处理厂降低了近42.1%的运行成本,出水100%达标和回用,实现“零”污染排放,为总氮提质增效和水质循环与安全提供新型技术借鉴。该项目也充分验证了涞澈协同自养脱氮技术(NSAD)不同季节在多种温度、水质、水量等运行工况下的高稳定性,为原水中碳源缺乏的水厂迫切的脱氮需求提供一种高效性、经济性、环境友好型的总氮去除技术,脱氮能力强,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具有十分强大的潜力成为未来新型绿色污水厂的脱氮主流新技术。

  项目亮点介绍

  (1)实施效果

  经涞澈协同自养脱氮技术(NSAD)进行原位总氮提质增效工程改造后,该污水处理厂出水总氮浓度可保持在10 mg/L以下,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一级 A排放标准,基于 NSAD材料可使总氮( TN)去除成本由以前的1.33元/m3降低至 0.77元/m3。

  (2)社会效益

  该技术在处理过程中不会造成其他二次污染,不会有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进入水体 或大气,颗粒物排放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1/933-2015),N2O等温室气体减排 90%以上。

  (3)生态效益

  随着该项目的稳定运行,改造后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与地表水标准接轨,经处理后用于城市及阴山绿化及巴彦淖尔市青山工业园区回用水,大大增加了当地受纳水体的自净能力,间接降低了对土壤乃至地下水的不利影响。

  项目技术工艺/装备简介

  (1)技术工艺/装备名称

  涞澈协同自养脱氮技术(NSAD)。

  (2)技术工艺/装备原理

  涞澈协同自养脱氮技术(NSAD)利用基于回收废弃物合成的一体化合成材料,构建自养/异养协同反硝化体系,在自养反硝化过程利用减氮材料为微生物提供电子供体,不再依赖外部有机碳源,硝酸盐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将其转化为氮气,达到去除水中氮污染的目的,解决了硫自养脱氮技术在工程应用中脱氮速率低及副产物多的难题。

  (3)技术工艺/装备特点

  1) 脱氮性能好,抗冲击能力强,可以在低碳源条件下实现极限脱氮;

  2) 经济性好,可以节省碳源投加;

  3) 良好的出水水质,能够满足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再利用;

  4) 产生更少的污泥和温室气体,综合污泥产量减少约85%,N2O等温室气体减排 90%以上;

  5) 兼容性强,能与现有工艺有效衔接,可覆盖现有 90%的新旧污水处理脱氮设施。

  (4)应用领域

  光伏废水处理;精细化工废水;垃圾渗滤液处理

  (5)工艺/装备流程图

1623202509654985.png

  工艺流程图

  (6)厂区/项目地/工艺设备照片


1623202523518785.png

1623202537470074.png

  项目地现场图、设备图

编辑: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