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光大水务安雪松:碳达峰、碳中和时代下,水务企业的战略思考

时间:2021-04-14 09:12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汪茵

评论(

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如何规划完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通过何种手段实现“碳中和”,这项工作将涉及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的方方面面,水务行业自然不会缺席。3月31日,以“循环集约 协同进化”为主题的“2021(第十九届)水业战略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光大水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安雪松分享了光大水务在碳达峰、碳中和时代下,水务企业的战略思考。

image.png

在2020年9月,习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碳达峰、碳中和两个词成为了国内能源、建筑、交通、金融乃至水务行业的热门词汇。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如何规划完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通过何种手段实现“碳中和”,这项工作将涉及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的方方面面,水务行业自然不会缺席。

3月31日,以“循环集约 协同进化”为主题的“2021(第十九届)水业战略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光大水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安雪松分享了光大水务在碳达峰、碳中和时代下,水务企业的战略思考。

image.png

安雪松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共计有30个国家宣布了碳中和的时间目标,其中不乏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的时间表,这意味着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为世界各国都带来了紧迫感。中国宣布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的时间表,是一个庄重的承诺,也彰显了我国对全人类的责任。

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议第九次会议上发表讲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安雪松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并非是在重点行业改变能源结构那么简单,每个行业,每个人都不会置身事外,小到影响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大到让传统行业产生革命性变化。

碳达峰、碳中和 协同水务行业产业升级与蜕变

根据联合国所引用的研究机构数据,2018年,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全球占据重要份额。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研究发现,2000年后,我国经济增长加速,同时也伴随着碳排放量持续增长。但同时,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30年来发生了革命性的大幅度降低,这与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步调是一致的。

我国废水和废弃物行业的碳排放占比,在世界范围内仅占0.42%,在我国的总排占比不到2%。明确了水务行业在碳排放中的地位之后,业内可能会出现三种观点:1,污水与废弃物行业的碳排放贡献率占比不足2%,应当排在碳贡献重大比例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行动之后;2,水务行业的自身建设与改造还没有历史性的完成,不宜过早地限制自身发展;3,水务行业是一个公益性、低收益行业,如果支付和经济效益的问题不解决,就无力投入到这一领域。

针对上述三种看法,安雪松表示,回顾水务行业的历史发展,对于所有水务企业的负责人而言,节能降耗是“永恒的旋律”。污水处理行业能耗较大,尤其是用电量问题较为突出,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水务行业一直在围绕降低电耗进行各种探索和努力,水务行业生化处理工段的单位耗电量降低了30%以上,在曝气这一领域成果十分显著,整个过程的本质就是碳减排。

回顾水务行业本身的情况,行业当前一项迫切的任务是追赶数字水务、智慧水务、工业4.0等重大的技术进步,许多企业也在这些方面下足了功夫,在装备、工艺、设施等方面不断的进行优化。但安雪松认为,这些工作不能独立进行,它们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进程同步,有大量的耦合内容,二者将产生巨大的互相提升作用。

安雪松分析,行业内部有“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的丰富发挥空间。曾经在历史上,我国许多污水厂都有能源回收的工艺,但是后来越来越少,或是取消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于,在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幅提升的同时,进水水质始终低下,导致能源回收效率也较低,随着国家“提质增效”三年行动的实施,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生化能源的挖掘会重新回到污水处理厂,或是污水厂未来改造的新热点。安雪松预计,在这些工作取得预期成效之后,能源回收将回归污水处理厂,这是水务行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他举例,光大水务在青岛的某项目实现了沼气发电,可以满足整个厂30%至40%的电力需求。

在碳达峰、碳中和时代,环境监管与准入标准必将有所改变(降碳减污协同准入要求),水务的行业的约束性标准也会增加相关内容,《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证领域协同推进碳减排工作方案》即将出台,必将对整个环境产业带来巨大影响,水务行业从现在开始就必须为此做出准备。

碳达峰、碳中与水务行业的协同路径

安雪松提出,减污降碳协同的行动方向要从三点入手:

首先,要改变行业内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与改造时的技术出发点,增加碳足迹追踪的评估和技术方案优化内容,追踪碳足迹,这在发达国家几乎是所有工业领域必做的一项分析。我国水务行业也要尽快引入这类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评估体系;

其次,要调整研发方向,将适当比例的研发资金投入到“减污降碳”协同的技术领域,如节能、降耗、减排与再生利用等领域。安雪松表示,未来碳中和约束指标和削减额分配下来,没有技术准备不行。所以,现在就要调整研发的方向,为相关的技术准备充足的研发投入。虽然目前行业内已经有了不少尝试和探索,但仍然需要加强业内交流,推广好的做法;

再者,要让水务行业主动加入到碳管理体系中去。安雪松谈到,碳中和既是企业的新指标,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议从业企业开始主动地将这些指标纳入企业的统筹考虑,尽早适应和掌握相关指标,这将会是投资者、社会公众与企业对话时的重要议题。他透露,光大水务自2017年起就已开始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数据 。

具体而言,水务行业要跟上碳达峰、碳中和的步伐就要重点关注提质增效、绿色设施和能源自给三个方面。

提质增效。从能源效率的角度来看,提质增效的碳减排效果要远大于深度处理。我国目前能源效率还不够高,水务行业要跟上碳达峰、碳中和的步伐就要更关注能源效率方面的工作。2019年我国学者的研究指出,2008年至2017年间,我国单位污染物削减的能耗效率呈下降趋势。换句话讲,我国在这十年中去除污染物的单位能耗呈上升趋势。因此,水务行业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能否进一步提高提质增效水平非常关键。

2021年是国家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当污水处理厂收水效率提升目标实现之后,能源自给或将出现在日程表上。提质增效的三年行动,就是为了改变污染治理的单位碳排放量上升的局面,是水务行业实施碳中和的必要条件,要想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就必须在今天把提质增效做好。

光大水务也在提质增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公司的镇江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采用了大口径CSO(合流制溢流)控制工程,能够令初雨合流污水不再进入污水处理厂和受纳水体,本质上也是“提质增效”工程。

绿色设施。安雪松表示,绿色设施可以更好地发挥生态设施在源头对污染物的削减能力,是减少碳排放的路径之一。近年来,在海绵城市建设带动下,我国绿色设施增加了很多,它们的污染物去除能力相当可观,不过目前看来,兴建绿色设施这一碳排放近零的措施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水务行业可在此方面多下功夫。光大水务镇江海绵公园的多级生物滤池(生物梯田),2.5万立方米/日的初雨处理规模,磷(P)和氮(N)的去除能力介于40%至60%,是基本无能耗的生态处理设施。

能源自给。消耗能量是碳排放,产生能量就是碳减排。水务行业最简单直接的碳中和手段就是能源自给。安雪松介绍了一个国外经典案例:“丹麦奥尔胡斯市据称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污水处理碳中和的城市,其污水处理厂的用电全部自产。该市的马赛里斯伯格污水处理厂 ,发电量为用电量的150%以上。在成功实现碳中和的同时,还可以对外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能源输出。”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发挥,方可让水务的工业企业真正匹配上“可持续发展”标准。

综上所述,安雪松总结,水务行业的碳中和应当以能源回收为主要导向,提升全过程的绿色比例。

image.png

碳中和路线图

碳达峰、碳中和时代水务企业战略思考

安雪松认为,第一,水务企业的社会责任在这一时代有了再上台阶的新指标。企业基本的使命就是要创造价值、创造利润,这是企业生存的一个前提。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要综合考虑他人和自然环境两大因素的生存发展需求,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企业才能形成稳定的、成熟的企业价值“PPP结构”。

image.png

企业价值的PPP结构

第二,水务行业要在水循环大系统的降碳行动中发掘新的商业机会。加入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是成长为综合环境服务商的契机。企业的发展规划与战略将为此做出修订,寻找隐藏在整个水循环系统中潜在的碳减排的商机,它们有可能成为水务行业新的增长点。

第三,协同增效为水务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更加重要的、新的评价维度。新评价指标和价值取向将重塑水务行业。

安雪松最后总结,在碳达峰、碳中和时代,商机跟挑战同时具备,水务行业要及时调整企业战略,积极迎接碳中和时代的变革。

编辑:陈伟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