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王凯军:城市水环境管理与考核变化引起的技术和标准问题

时间:2020-07-02 13:02

来源: JIEI创新实验室

作者:刘秋琳

评论(

  通过查阅年鉴上的数据发现,这些年的雨污分流改造并不成功。管网建设使得雨水管道增加了二十多万公里,污水管道也增加了二十多万公里,但十多万的雨污合流管道却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些设施基本都在城市中心,很难改动。在这种情况下,合流制溢流污染是绕不过去的坎。如果强势进行分流改造,按全国管道和污水处理厂基础设施投入大概算一笔帐,全国污水处理厂建成形成了八千亿的固定资产,而污水管道建设则需要近十万亿资产,投资比达1:10,由此可见投资管道解决溢流污染问题是一种经济效益比较差的投资方式。当然,在新建城市或者管道普及不够的地方建管道是合理的。

  再来看海绵城市建设,30个海绵城市,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1~2个亿,1平方公里按年1000毫米降雨那就是降解率100万方水的水资源问题,平均3000方/日。这么发展下去全国海绵城市要达到40%建成区的话将是一个海量投资。国际上是在排水体制基本解决80%的溢流问题之后,来搞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排水体制还没有解决基本问题,就想用海绵城市来减少75%到80%的溢流。

  大概统计一下,一个中等城市海绵城市是百亿级投资,分流制改造是十亿级投资,而合流制投入是一个亿的投资,技术经济比选下肯定是合流制最佳。加拿大一个城市也做过系统对比,发现海绵城市投资是最高的,完全分流是第二,而利用污水厂来提效的效益最高的。

1593666312268931.png

  图 系统解决方案对比分析

  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基础设施,浓度低反而是一个优势。我们要把坏事变成好事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因为污水处理设计原理非常简单,负荷与跟量和浓度的乘积有成正比。如果浓度低了一倍,也就意味着流量可以提高一倍。或许有人会说,流量多了水力条件也变了。其实,这跟里面的水力条件没关系,因为现在的活性污泥系统内回流、外回流等内部已经折腾到了3~4倍的流量。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这一基础设施,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限制性因素仅仅是二次沉淀池。

1593666352997179.png

  新型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技术、政策和标准支撑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清楚的看出,解决CSO问题是存在多条技术路线的,这样就要强调治理顶层设计优先,需要确定明确的路线图。这不是三年五年可以做到的,需要二三十年的长期规划,应该在政策、技术、标准规范上都有配套措施。特别,跟国家污染减排体系(NPDES)排放许可证发放是有关的。在这点上我们要学习国际在标准制定方面的经验,如美国点源污染发的许可证100万份,暴雨一期和暴雨二期许可证是几百万份,很大比例的管理许可证是放在了公共设施的雨水排放点源污染上了。接下来我将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一:我国应该尽快实行浓度限批,节水优先,杜绝劣质下水道工程。加快制定城市面源污染物排放标准或雨水污染物削减技术规范。

  政策建议二:海绵城市的建设重点应该是解决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的最后一公里---提出精准海绵建设的概念。海绵城市要抓,但是要精准。根据国家地理信息系统,精准利用地形、河道精准建设海绵城市设施,结合储存等灰色基础设施有效解决CSO问题。因为海绵城市理念是城建、交通、住房、水利等部门都要齐抓共管,要贯彻到不同部门的一系列标准上。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马路低于绿地是道路的标准问题,所以绿地不住水,通过马路自然排下来了。要改变涉及道路设计、园林设计和卫生等不同与水不相关的部门。

  为了解决CSO问题,我们在通州做了一些研究。采取两倍的流量在雨天冲击5小时,其出水COD、氨氮、TN、TP并没有什么影响,能承受五个小时以上冲击。下一步我们想改为3倍流量再进行实验。在沉淀上解决问题不只这一种方法,如果放给企业,他们会有很多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通州分析可以利用污水厂超负荷处理雨水,只要对沉降性采取一些促进措施,雨季每天就可以多处理7.5万方。同时,污水处理厂现状水塘13.5万平米,7-8米,容积100万立方米,如果仅仅利用20万立方米调蓄库容存储雨水。对于降雨量33mm可以实现全面控制,从而解决副中心雨水径流污染问题。整体效果超过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径流控制率75%的要求。

  政策建议三:我国应该修订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鼓励雨季超水力负荷处理,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协同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或雨水溢流污染。

  昆明目前正在修订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且已经形成一个标准,这是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如果雨季达到1.3倍以上,雨季预留可以执行最低标准。这等于在全国开了一个口子,鼓励雨季多处理雨水,并有相应的经济措施。我们从末端解决问题,首先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污水管网系统、处理系统等,特别是现在负荷严重不足的基础设施系统,再来雨水调蓄,结合起来。这样制定发展路线图,可能还真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我们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1593666368210831.png

12

编辑: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