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污水处理产业三十年:风口永不眠 ——环境产业史话系列

时间:2020-03-10 09:18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全新丽

评论(

《意见》提出,完善制度规范,优化机制设计,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形成以合同约束、信息公开、过程监管、绩效考核等为主要内容,多层次、一体化、综合性的PPP工作规范体系;转变供给方式,改进管理模式,加强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政策引导,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资本投资环境;进水污染防治,提高水环境质量,优化水资源综合开发途径,创新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早在2010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促动下,国电集团、中铁一局、中冶华天等央企就加快了“涉水”的步伐,但与上面提到的BOT时期壮大的产业势力相比,跟老牌的首创、北控(此时已经混改民企中科成)等国企、意气风发的桑德等民企相比,他们在污水处理市场上,并没有太明显的优势。

PPP和水十条为他们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扇门绕过污水处理单体项目,直通一个城市的水系命脉。对于污水处理产业原有模式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降维打击,PPP是政策给予央企的二向箔。

当然,政策的原意并非如此,公政府和众关注的不是污水处理厂这样的传统水处理设施,而是一条河、一个流域的治理。理清这一逻辑,行业的变化也就不再难以理解。要完成水十条提出的目标,相应的投资需求将近6万亿元,其中,85%~90%的投资需要来自社会资金,确实需要PPP模式发挥较大作用。而央企也并非抱着灭了谁的目的而来,响应国家号召,为了赚钱而已。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央企”是指国资委和财政部直管的企业。截止2017年6月30日,央企共有101家,超过三成在环保行业有重要业务布局,尤其是水领域。

2015年,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核心成员企业葛洲坝以4.2亿元的价格并购凯丹水务75%股份,是其第一笔较大规模的境外资产并购,正式向污水处理领域进军。

行业内耕作的央企中节能主业就是环境,多年来和行业内的中小企业形成了良性生态关系,除此之外,和葛洲坝一样,中电建、中铁建、中建、中交、中车等进军水处理领域的央企,跨界布局者几乎都是政策利好催化的结果。央企以PPP方式获得大量的水环境综合性工程,市场上的单体污水处理项目几乎绝迹,“不好意思,不关我的事,我根本没注意到你,只是一个不小心,让你倒霉了。”

本来新建项目就非常少,巨头们已把市场上的项目瓜分殆尽,都是20多年的运营期,委托运营模式也只能在小城市开展。在央企挤压之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更小了。上一个十年的厮杀中生存下来的颇有品牌知名度和体量的企业都感受到了压力。但PPP既然是风口,那就不可能只是央企的风口吧?

重资产的投资运营商、城市综合环境服务商(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管网、河道等方面)还是有机会的。北控、首创等亮出大招:十几亿的项目PPP纷至沓来,碧水源、创业环保、桑德、博天环境等也奋力拼搏,是无奈,但也是想抓住第二次乘风而上的机会。其他规模小点的企业,那就搞一些规模小点的PPP。项目融资而已,会BOT的还不会这个?还有东方园林等新上市的公司,眼瞅着和污水处理产业就隔一层窗户纸,此时不来,更待何时?

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双库专家薛涛表示,之所以大型建筑央企拿单能力突出,实则是因为大量农村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及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缺少绩效约束,导致建筑类企业参与的难度和技术压力较小。如果有较大的技术复杂性,有10年~15年水环境质量改善的进入要求,传统的水务企业更容易找到位置。但这些不同声音在PPP风潮之下,没有引起足够警醒。尤其是东方园林等企业的表现,亮瞎了产业界的眼。

2015年,东方园林跨界杀入,举起水环境PPP项目的大旗,随后在短短几年间就超越了碧水源、桑德、北控等长期耕耘的“专业选手”,同时也让中建、葛洲坝这样的央企“国家队”望尘莫及。2016―2018年,公司三年中标总额约1500亿元,一度成为“PPP第一股”。

在PPP项目的推动下,公司业绩飞速增长之余,股价和杠杆也双双急升。2015年-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了2.8倍,归母净利润增长了3.6倍。2017年东方园林到达顶峰时的营收为152亿元,净利润21亿元,股价翻了一倍多,市值最高冲至500亿元。

三年里,满城尽说PPP,就连一些守着老本行吃饭的工程、技术类企业,都无法躲避它的魔力。

但,大风渐止。

2017年底。PPP发展遭遇多轮监管,财政部下发规范PPP项目库管理的通知,对PPP项目进行“清库”,防止PPP异化为新的融资平台。各级财政部门针对在库PPP项目展开了全面清理、整改工作,大量不合规项目被清除出库。

同时,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一些银行纷纷暂停给PPP项目融资,之前大量获取PPP项目的企业,项目融资先后出现困难。

PPP一个项目周期长达十年以上,政府依PPP建设运营进度分期付款,所以项目回款速度慢。东方园林等几家重度下注PPP的企业,“盈利”大部分都体现在应收账款上。

2017年,东方园林到业绩最高峰时利润虽然有21.8亿元,但其经营性现金流却只有29亿元,应收账款在逐年递增。加上PPP项目体量较大,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PPP的回款周期慢,在金融流动性收紧背景下,东方园林的资金压力突现。其他公司也不例外。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他们开始不断借新还旧、变卖资产、股票质押。

2018年5月,东方园林计划发债10亿元,但只发行成功5000万元,被称为史上最凉发债,同时引发市场对其偿债能力广泛的担忧,随后股价一路狂泄,半年内市值蒸发近400亿元。

除了东方园林的极端案例,桑德、博天环境、碧水源等产业龙头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某企业董事长事后说:“PPP不够市场。”但他也曾和其他头部企业一样,被动或主动追逐PPP。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三年狂飙,一朝跌落。

PPP狂欢大幕落下,从上到下,从政府到产业界,开始理性反思。

03 MBR

章节导语:三十年来,我国污水处理产业的主要驱动因素不是技术,是政策和资本。但技术也可以成为风口。

以MBR为代表的技术的应用,纤维转盘滤池、滤布滤池工艺,污水处理企业在焦化废水等工业废水领域研发、实践的一系列技术、产品,也成就了一批企业,或者在黄金十年里助力一些企业领跑。

编辑: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