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寒风中没有鸡汤 疫情下回归理性

时间:2020-02-11 15:57

来源:E20环境商学院

作者:刘善武

评论(0

“躺着为国做贡献”的第14天,庆龙老师在微信上问我能不能写篇文章,我理解他的想法:能不能在疫情肆虐的寒冬中给“前途未卜、饥寒交迫”的企业送一碗热腾腾的鸡汤。这些年在做管理研究和咨询的经历中,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只有“乌鸦嘴”没有“乌鸡汤”,今年有个好名词叫“吹哨人”,但是显然无法和李文亮医生的光辉去比,仅希望借用他的精神,给我们的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些警醒。

image.png

刘善武 E20环境商学院特聘讲师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

我一直说中国企业没有“死亡意识”,不知道统计数字准不准确,说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超不过3年,很吊诡的事情是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却没有“死亡意识”,“成功学”的鸡汤似乎可以让自己延年益寿。03年非典,07年新《劳动法》出台,08年金融危机,到去年的中美贸易冲突,这期间不知道多少企业接踵倒下,其实可以看到,死亡是常态,生存或是侥幸。

这些天,又有很多人端上了很多碗“鸡汤”,传统文化包装下的咬文嚼字又登上台面,“危机”既是“危”,又是“机”,再配以成功案例佐证,等等。我们不能否认老祖宗辩证的思考方式,但是这种“和稀泥”的“智慧解读”往往是“毒鸡汤”,让本已无法安放的企业家的心态更像赌场里等着骰子落下的赌徒。我更愿意用“危局”来形容这些年不确定的环境变化和今天所面临的肆虐疫情,因为,我们不能再抱着一颗侥幸的心理去梦想一个“百年老店”或“基业长青”。

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的发展速度全面超越美国,这引起美国企业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的专业机构和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创建了围绕“共同价值观”的“危机文化”。自此,形成了日本的“精益精神”、德国的“标准规范”、英国的“制度法规”、美国的“危机意识”四种显著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VUCA(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时代的到来,面对不确定的世界,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凸显,“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些中国文化的精髓在美国企业当中得到体现。这里期待大家要重新理解这个外部环境,非典、新《劳动法》出台、08年金融危机、中美贸易冲突、蝴蝶效应、黑天鹅… …其实这些已经不是独立的偶发事件,而是我们可以感知的确定的存在环境,用前几年的话:新常态。

这一次的“疫情”,我们已经宅家了14天,依然没有见到疫情的平台期,很多企业已经感觉难以为继,再过14天又会发生什么?其实武汉市政府在报道500万人离开武汉的时候,稍微有点统计学基础的人都可以发现即使后期防控措施做得再好,再过14天也难见峰顶,如果疫情持续到三月份,我们会怎么样?持续到四月份又会怎么样?到五月份呢?即使是3月份结束,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都是重创。我们敢不敢把这个时间轴放长?如果这个成为一种生存状态,或者说其实这早已经是一种生存状态,我们理解这个状态了吗?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篇幅所限,仅以华为为例。华为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连续两年业绩下滑,诸多事件的叠加,让任正非抑郁了一年,得了重症,华为两年集体降薪。用彭剑锋老师后来的回忆:“搞企业最后差不多都是坐地上哭,千难万难”。回顾华为的过去,一个任总身上非常重要的特质:危机意识。其实在此前不久的2001年4月,任正非才写了《北国之春》,提出了华为的很多问题,着手做了很多准备,并提出华为对成功的理解:“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本文的最后,任正非写到:“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惟有惶者才能生存”。“惶者生存”后来成为任总的标签。即便如此,在上述非典来临的时候,华为也经历了剧烈的阵痛。

华为持续的成长不能不说与任正非的“不安全感”相关,最会唱衰华为的就是他自己,“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华为”,“华为终有一天会死去”,“企业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华为的红旗还能打多久”、“以过冬的心态活在春天里”… …. 苏格拉底说过“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华为的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做企业必须得面对死亡,对死亡思考的越多可能会活得越久。在这个最难熬的寒冬,即便最需要抚慰的时候,能够给到大家的建议,还是最残酷的现实:

首先,建立“死亡意识”。俗话说“有生必有死”,佛教认为“有为法都是生灭法”,既然如此不如早做准备。蒙太涅说“预谋死亡即预谋自由”。有学者在分析企业发展生命周期的时候,总结出至少12条生死危机,也就说企业的死法很多,中国企业平均寿命3年看来也不奇怪了。但是我们在看到中国企业过早夭折的同时,我们又发现欧美国家已经存在着很多百年以上的企业依然保持活力,在日本甚至说还有几百年的企业,看来企业的寿命与人的寿命大相径庭,那企业的寿命到底多少年才是合理的?或者说企业的灵魂又应该是什么?彭剑锋老师后来总结到:“搞企业最后差不多都是坐地上哭,千难万难,很多事情会挤到你头上,有没有心理能量忍,靠什么帮你挺?就是企业家精神。”我们在总结长寿企业规律的时候发现:企业的灵魂就是企业家精神,这也是克服周期率的最重要的生存基因。

其次,推动转型。这里谈的不是产品、业务或市场转型,而是观念驱动的企业转型。我们多数的企业还停留在“资源型”和“政策型”阶段,来E20学习的数百家环境企业,赶上了“绿色发展”的政策红利,发展势头很好。但是,如果不提前“预谋死亡”,做好向“市场型”、“创新型”转型准备,培养核心能力,一旦红利散去,又将面临危局。

第三,保持理性。面对现实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理性,人一旦失去理性就看不到真相。笔者自己也做一些企业经营,发现一个魔鬼定律:一旦开始乐观,失败必然随之而来。中国的教育一直比较缺乏思辨、逻辑和批判性,直觉思维是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很多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喜欢传统文化,恰恰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感应思维”是人类的初级思维方式,“二分法”思维只能看到对立,而企业管理恰恰需要的是“灰度与妥协”。谈到管理的时候,经常的一句话: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但是建议中国的企业家可以把“艺术”先放一边,在企业中倡导科学、推崇理性,建立科学的治理体系、运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尤其现在,科学理性的市场分析、财务规划、人员调配、运营安排等显得尤为重要。

12

编辑:王媛媛

2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2人参与 | 0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17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