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摆脱碳源依赖!中科院·中持股份深度脱氮技术通过鉴定

时间:2020-01-02 09:35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2019年12月22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的“活性自持深度脱氮技术及示范工程”成果鉴定会在河北省宁晋县召开。“活性自持深度脱氮技术及示范工程”由中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持碧泽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完成,旨在解决当前污水处理厂碳氮比不足的情况下低成本深度控氮的难题。

活性自持深度脱氮技术

污水厂作为我国城市水体的重要补给水源,深度控氮需求迫切。但由于我国排水设施及管网建设不到位、雨污合流等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不少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过低。C/N比不足,不但加重污水厂运行负担,还会破坏污泥活性,影响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运行效能,致使脱氮效果欠佳。长期以来,为保证出水总氮达标,常规污水深度脱氮技术强烈依赖外部碳源投加,运行成本高,碳源“投不起”和碳源存在穿透风险影响水质达标,成为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提标和总氮减排的“卡脖子”问题。

基于上述背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爱杰研究员技术团队与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持碧泽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合作,依托于各自技术骨干和研发优势,自主研发出具有高脱氮负荷与低运行成本特征的非依赖碳源型深度脱氮技术。

鉴定会上,王爱杰向专家组进行了详细的成果汇报。据介绍,活性自持深度脱氮技术(又称SADeN®技术,或删氮®技术)是一种基于复合功能性生物载体(ThiocreF®)驱动反硝化反应的污水脱氮技术,由于反硝化依靠载体自身提供电子激活,无需依赖外部碳源投加,因此具有活性自持的特征,避免了常规污水深度脱氮技术存在的碳源“投不起”和碳源存在穿透风险的问题。

通过对载体功能性组分的优化设计和载体构型的优化,使得该项技术具有高负荷脱氮性能。删氮®技术以自养反硝化为主的生化反应类型,能够实现极低的污泥产率,同时由于使用原材料相对廉价,整体上脱氮成本较常规深度脱氮技术得到大幅度降低。

目前,删氮®技术已经形成多型载体、多型工艺和多型菌剂三大类产品。针对差异化水质处理需求,发展出标准型(ThiocreF®-G)、碱度强化型(ThiocreF®-A)、除磷强化型(ThiocreF®-P)等系列化复合功能性生物载体产品;针对市政/园区污水、分散源污水、工业废水和污染水体等不同环境对象的深度脱氮需求,发展出滤池型(SADeN®-FT)、填充床型(SADeN®-PB)、流化床型(SADeN®-FB)、人工湿地型(SADeN®-CW)等多型删氮®工艺,为技术应用提供了系统化支撑。2019年,该项技术入选《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技术目录(2019版)》(共21项)。

宁晋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示范工程

删氮®技术在宁晋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完成了大规模工程示范。鉴定会现场,中持股份总经理邵凯就技术应用依托工程——宁晋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进行了介绍。宁晋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规模控制面积12.5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4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建设规模为4万吨/天,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工业园区废水及环保服务模式综合示范研究(2014ZX07211-011)行业工业园区的综合环境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示范基地。

2019年,为了降低污水厂总氮达标对外部碳源投加的依赖度、提升污水深度脱氮效果,采用了删氮®技术对原有异养反硝化滤池进行改造,化解了碳源穿透风险,更好地适应了出水COD≤30mg/L的新排放标准。删氮®滤池运行以来,出水总氮浓度稳定低于10mg/L,运行成本较异养反硝化滤池降低40%以上。这也是目前已知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自养深度脱氮技术应用工程。

技术及工程情况报告后,鉴定委员会专家赴污水厂对进行了现场评估,项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程浩毅副研究员就示范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了汇报。

最终,经过项目资料审阅、质询、讨论,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成果为污水深度脱氮提供了经济、高效的技术途径,具有广阔的前景及应用推广价值,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持股份董事长许国栋表示:“我们将以鉴定会作为新的期待,持续追求技术进步、推进删氮®技术的深度研发。同时,我们也会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迭代精神迅速推广,在前进当中不断进步完善。”

为加速此项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本次鉴定会还邀请到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副巡视员孙学军、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秘书长黄滨辉、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巍、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力,中国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彤,以及宁晋县、任丘县等地领导也作为特邀嘉宾莅临,通过对成果汇报的聆听和对实地应用情况的感知,嘉宾们表示,未来将从不同角度支持该项目更大规模推广应用。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