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对话】水务行业技术荒与落地难并存:怎么创新才有效?

时间:2019-09-11 10:08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环境产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创新?在近日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主办、清研环境承办的“新型高效水处理技术论坛”中,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章林伟,原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总经理杨向平,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杨殿海,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信息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永,原广州市水务局副总工程师、广东省市政行业领军人物王少林齐聚一堂,共话环境产业的技术创新之道。对话由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主持。

随着我国环境治理的深化,新的治理需求及治理情境开始出现,呼唤产业的技术及模式创新;另一方面,一些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研发的新技术,却普遍存在“落地难”的问题,真正落到工程层面的少之又少。

环境产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创新?在近日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主办、清研环境承办的“新型高效水处理技术论坛”中,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章林伟,原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总经理杨向平,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杨殿海,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信息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永,原广州市水务局副总工程师、广东省市政行业领军人物王少林齐聚一堂,共话环境产业的技术创新之道。对话由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主持。

1568167804259372.png

环境技术创新的落地难

在行业发展的前二三十年,我国的污水处理以国外引进为主;从“十二五”开始,在技术方面开始有所创新;“十三五”期间,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多,市场需求也更加丰富。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也许再没有什么事情比自己的研发成果被广泛应用更有成就感了。在具有真实价值的科技成果基础上,能够形成有效的转换模式,才是实现创新全周期循环。而技术创新通常只是解决点状问题,在技术研发后的落地过程,企业遇到的问题往往复杂得多。团队建设、资金支持、项目获取及落地、政策影响、行业环境、市场机制,都是转化过程中躲不开的影响因素,多数技术团队在最初的推广阶段便会屡屡吃到闭门羹。

陈永表示,此前他负责中建集团的一些科研工作,发现行业的诸多科技成果及产品有高度相似之处,研发门槛较低,但在转化落地、推广市场的过程非常困难。“为什么水处理的产品和技术难以孵化或转化?原因有几个方面,可能效果应用的甲方或者是购买服务方,在达标方面不太需要这个效果;也可能是效益方面的考虑,投入了这么多设备和资能不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这些可能使应用方望而生畏。”

清研环境董事长刘淑杰也曾在其创业故事分享中提到:“做技术服务,业务没有可持续性,做技术转让,有时转出去了却远没有达到可以赚钱的目标,还需要再投入研究,结果经常出现两边都觉得亏的情况。”(相关阅读→ 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一位科研工作者创业的心路历程)

杨殿海认为国内专利保护氛围的欠缺也是一项不利因素:“目前,国内专利保护和技术保护的氛围及效果还不足,这使得技术型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可以不断发展,影响了企业对技术红利的分享。期待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可以做得更好。”他提议,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因注重以专利设备为载体,这样更利于技术的保护。

章林伟分析,当前的管理体制也是导致技术落地难的原因之一。“为什么设计院不倾向于用新技术?为什么有的技术明明更省钱却要把它改造了?因为设计院直接面对的是甲方,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都会给新技术的落地带来阻碍。”这也要求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尽量把知识产权做到位,直接产品化是较为便捷的途径。

产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创新?

章林伟认为,虽然短时间内体制无法改变,但技术型企业可以在遵循体制的情况下寻求机制创新,包括市场运行的商业模式和机制,同样可以达到创新驱动发展的目的。“我们也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厂、网、河一体化’就是希望它创造机制解决体制障碍。”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章林伟指出,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与科学不同。科学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技术是因地制宜的。如清研环境的RPIR工艺优化了处理系统,而实现了产品化,变成一个单元嵌入到处理池中,在耦合作用下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既抓住了科学规律,也是技术上的升级。”

杨向平举例,如RPIR技术创新,乍一看好像与80年代完全混合式的污泥处理装置类似,但其在结构上有诸多巧妙设计,把完全混合式的曝气池变成了A2/O的形式,并且将其工业化、模块化、标准化,形成有特色的产品。这项创新没有改变活性污泥法的原理,但利用反应器结构的创新,满足了行业的技术需求,在污水处理、升级改造、黑臭水体治理上可以发挥作用,这就是一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创新。他判断,当前现在最需要的环保技术创新应该是结合客户需求的创新,而不是原理上的颠覆。应更多地从结构上、形式上、工业化、模块化方面进行创新,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转型空间。

陈永认为,在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化中,企业有几点可以提升:“第一,技术是核心,企业应围绕产品、设备提升内力,注重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使自身的技术更具核心竞争力。第二,要学会借外力。一个环保公司或实验室发展,一定要借助人、财、物的外力。人,是指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物,是指一定要有项目落地;财,是指在启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适当融资。第三,要注重借合力。只有共赢才有生态,从上游的材料商、设备商,到下游的需求方,都尽量把利益连接起来,形成共赢,才可以持久发展。”

企业首先应当提升内力,所做的核心产品要有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此外,要借外力,一个产品或一个实验室的发展,离不开人、财、物的支持。“人”要找到合作伙伴,“物”是要有项目的落地,“财”是指适当融资。最后,还要借合力,只有共赢才有生态,从上游的供应商到下游的需求方,应尽可能将他们的利益连接起来,形成共赢。

12

编辑: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